黑历史:这家威士忌酒厂曾经养过小龙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今天的威士忌酒客——尤其年轻一代——也许很难想象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那些苏格兰威士忌酒厂的日子究竟有多难熬。或许正好提醒我们也该适时居安思危——重提过去最惨淡的黑暗时光,某些旧日轶事现在看来也许不乏自嘲的喜剧色彩,可谁又能完全担保(若有这能力,还是请先去整治股市吧),在遥远的某一天,全球威士忌业注定不至重蹈覆辙?



1970至1980年代跌破谷底的大萧条期,先后不幸“阵亡”的苏格兰麦芽威士忌酒厂有很多,尤其是同于1983这一年关门的Brora、Port Ellen、Saint Magdalene及1985年倒闭的Glenury Royal这几家,其传世的口碑与不复重来的个性,后来又令多少威士忌发烧藏家扼腕痛惜。




造成这场旷日持久的威士忌浩劫的原因诸多。二战以降,自1950年代起,终于从战火重压之中解禁的苏格兰威士忌酒厂,纷纷重新开足马力、加大产量,却在后续二三十余间,酿成了生产过剩、市场紧缩的恶果——事与愿违,年轻一代们反而转去拥抱了伏特加、工业朗姆这样的廉价买醉酒精。


那同样是中东诸国逐渐意识到他们手握“石油权力”的年代。全球油价上涨,作为耗能巨大的产业之一,苏格兰威士忌蒸馏业亦面临着捉襟见肘的“能源危机”。除减少产酒之外,如何才能循环并多效利用威士忌生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废热能源——通常以大量闲置的废弃热水为主——便成了不少苏格兰酒厂函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谁知这竟催生出了许许多多天马行空的“自救创意”。




以下编译为主,略有改动。



1
Glenfarclas VS. 小龙虾


作为一家纯家族式酒厂,Glenfarclas是最先警觉到威士忌产量过剩,并着手开始处理能源浪费的先锋之一。他们最终想到的大胆对策,是用废热水来养小龙虾(学名crayfish,淡水螯虾)。但后来发生的一堆事儿表明,他们这一次的确有些“自嗨”过头。




1975至1977年间,Glenfarclas从瑞典成批采购了优质的小龙虾鱼苗,而昔日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正是今天Glenfarclas的公司主席JohnS.L. Grant(他儿子George S. Grant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每年国内威士忌展会上常见到,娶了个中国老婆)。300个“小龙虾宝宝”放入一个被转移至蒸馏房(为提高环境温)的废旧糖化槽(mash tun),另外300个虾宝宝圈养在紧邻蒸馏房背后的小池塘,养虾的水源,则来自从与壶式蒸馏器相连的冷凝器(condenser)中引出的废热水。这么做,可爱的Glenfarclas旁友们并没错,他们相信“洗热水澡”的小龙虾——前提不是煮虾的温度——生长速度会提高至少三倍的理论。确实如此。





John Grant先生依然还记得,他跟小龙虾之间发生过一点小小的不愉快:“吃一堑长一智。之前没人跟我们说过小龙虾在长成年之前是要脱壳的。而且,丫们压根就是自相残杀的食虾族,等我们惊觉原来这帮家伙的一半数,已跑到同伴肚子里去了,为时已晚!”好在Glenfarclas很快找到了新解决方案,即与街头麻辣烫锅的设计相同:在虾塘里为未成年的虾宝宝们单独设置分隔出来的“安全岛”,让它们逃避凶“馋”的成年小龙虾之嘴。


一旦成功降低了小龙虾的死亡率,John Grant迅速见到了成效。Glenfarclas自养的18个月小龙虾,身材块头等同于野生的4至5岁小龙虾。令人激动的,该是时候套现了!——只不过,在这些小龙虾被推上水产市场前,还有个小问题:首先得让他们顺利交配,传宗接代。




随后,John Grant兴高采烈的召集了一帮常跑餐饮口的新闻记者,而他们也都想弄懂这家勉强维生的酒厂最近到底过得有多么糟糕。在一顿愉快的以小龙虾为主食的午餐后,Grant先生迫不及待地开始详细阐释他新晋掌握的这项养虾新技能……结果很可怜,他的讲话很快便淹没于一席人忍俊不禁的爆笑声与插科打诨之中。到此打住,没人打算严肃看待这事。一个星期后,一位烈酒记者以惯用的愤世嫉俗口吻写出一篇报道,标题居然是《酿酒者遇到了一点性麻烦!》。


对Glenfarclas而言,这段做梦般的插曲总算应当有个了结了。不过,John Grant对那些小龙虾的滋味还记忆犹新:“它们真的很美味,成本也很贵,后来都被我们自己人吃光了,别人不要,就拿回自家享用吧。”





2
Tomatin VS. 鳗鱼


另一家被热门水产食材“坑”的酒厂是Tomatin,他们试养的是滑溜溜的鳗鱼君。直到上世纪80年代,Tomatin还算当时全苏格兰规模最大的酒厂之一,但他家诸多陈年旧事的酒厂史,也位列最蜿蜒曲折者之列。




Tomatin利用废热养鳗,同样是基于某些“鱼”类在热水中会比在野生环境里生长速度加倍的理论。1980年代早期,他们把酒厂其中一个发酵房改建成好几个鱼塘,“鳗鱼宝宝”们的温床就这样诞生了。Tomatin在该鳗鱼项目上的总投资逾15万美金,在当时这绝对不算一笔小钱,真是为能经营生存下去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据曾协助此项目步上正轨、已退休的能源顾问Christopher Graeme-Barber透露,Tomatin当年其实搞得挺有模有样,几近大获成功——不足一岁的年轻鳗鱼竟可长到有1磅重,然后它们就会被远运到荷兰和日本,因为那里的旁友们比英国佬更爱吃鳗鱼,认为烟熏鳗是种美味。




可惜好景不长。和其它酒厂一样,Tomatin酒厂所面临的最重大危机是供远远大于求、大多数成酒滞销——尽管他们已试图把一瓶威士忌贱卖到令人发指的便宜,甚至售价比生产成本还要低(听到这里,我知道今天你们有人想偷笑)。鳗鱼养殖自然也受到酒厂产能大幅缩减、人力管理变更的波及,这帮家伙从周一到周五还可享受着舒服的热水,等到周末两天的休息日,又只能凑合着泡“冷水澡”了,很快,它们整条鱼都感觉不太对劲了。1985年,在经营上已回天乏术的Tomatin被迫进行财产清算,于是,再见啦,鳗鱼君!



3
Glen Moray VS. 罗非鱼


以上两家酒厂绝非“客串”鱼类养殖的仅有“受害者”,再例如,Glen Moray就曾和罗非鱼纠缠不清。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起源于坦桑尼亚的尼喀湖和上尼罗河流域,是一种优质食用淡水鱼。上世纪80年代末,Glen Mory 的酒厂经理Ed Dodson发现他们的热循环利用系统仍会过量生成约40%的多余热水,于是他尝试把已闲置10余年的一个Saladin Box大型机械发芽箱改建成了多个养鱼池——如前所述,似乎没有比这更加物尽其用的“高招”了。




接着,想养点啥鱼呢?结果,格兰杰酒业(昔日Glen Moray酒厂母公司,由MacDonald家族执掌近90年)的集团主席之女Fiona MacDonald率先想出了罗非鱼这个“鬼点子”,只凭她认定英国逐年增长的来自加勒比及其它国度的移民人群都很爱吃这种鱼,因而很值得去抢先占据潜在市场。届时,苏格兰还并没有成规模养殖罗非鱼的先例,另外,Ed Dodson还必须连夜跨越整个大不列颠去收购彼时尚属少见的这种鱼苗,顺便提一句,罗非鱼鱼苗是非常非常脆弱的,在星夜兼程的辛苦旅途之中,损失亦无可避免。




尽管如此,Glen Moray还是客服了重重困难,将罗非鱼搞出了点起色。这种鱼在热水环境里的神速长势也简直吓死人,不予干涉甚至可达3公斤重以上。看上去曙光似乎就快来临,Ed Dodson曾预估,按试验表明,他们完全有潜力做到每周产鱼至少一吨以上——呵呵,Glen Moray就快要成功变身“渔霸”了。


很不幸,这次大家又想错了。主要难题之一在于罗非鱼的目标销售市场,是相隔遥远地位于苏格兰国境以南的英格兰中部和首都伦敦,包括Ed Dodson在内,竟然都没人认真思考过如何运输活鱼,以及如何通过营销来扩大商品的有限受众人群。此外,令这一片“罗非鱼试验田”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Glen Moray也未能从母公司格兰杰酒业那里争取到足够经费,两年后,这个项目就很低调的夭折了。只不过,今日罗非鱼在大不列颠的流行程度已今非昔比,大多数商超都可买到,Glen Moray无非是太过早地走在了时间之前。



4
Glen Garioch VS. 西红柿


当然,除了前面三个“反例”,历史上也有苏格兰酒厂成功做大“副业”的正面案例。Morrison Bowmore酒业(现今归属于日本三得利国际集团)旗下的Glen Garioch酒厂就曾隆重创新出了值得载入史册的“蔬果温室里的小小奇迹”。



Glen Garioch首先得益于他们在1970年代中期便拥有的颇具先锋性的热循环利用系统,是酒厂经理JoeHughes、生产总监Alistair F. Ross和首席工程师Harry Cockburn共同构想的结晶,该系统不光能为烤麦窑、发酵槽持续供热——仅如上就可每年为酒厂节省约16.5万美金开销——还有绰绰有余的热能,可提供给面积达一英亩(约4050平房米)的蔬果温室,及另外一英亩左右的蔬果大棚区。


为Glen Garioch打造这片先进的“蔬果种植园”的,则是BBC著名园林节目Beechgrove Garden的苏格兰主审人Jim McColl(其角色有点类似音乐选秀节目的“导师”一职)。当年在园艺界混得很开(现今则是德高望重,咳咳)的Jim McColl,同时亦担任着Glen Garioch的酒厂公关经理——额,挺奇怪的职业跨界。




1977年,这项温室计划一经农业部门批准,Glen Garioch很快便因出产西红柿、胡椒、茄子、黄瓜等各类优良菜蔬而名声大噪,哦对鸟,他们还把郁金香和天竺葵等观赏性花卉种得井井有条。头几年,农作物整体卖得很不错,尤其西红柿,平均一年能产至少30吨。没过多久,BBC产业类节目Tomorrow’s World就专题报道了Glen Garioch的这片“希望菜园”;在美国田纳西州东部城市诺克斯维尔举办的1982年世界博览会上,它甚至还入选为大英展馆的一部分展示环节。最高潮处则在1988年,Glen Garioch酒厂及其蔬菜温室的迷你模型被精心放置于“格兰斯哥花园节”的盛典之上,迎来了罗斯西公爵及公爵夫人——苏格兰头衔唬人罢了,实际就是当今英国第一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携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的亲临参观。




对于多元经营立场开明的酒厂经理Joe Hughes于1978年转任至Bowmore酒厂,接替其职的Willie MacNeill是较为传统的保守派,对“种菜”提不起任何兴致。生产总监Alistair F. Ross和首席工程师Harry Cockburn亦差不多同时先后离开了Glen Garioch,于是,这个创新蔬果园项目的方方面面,就完全压在了园艺牛人Jim McColl一人肩上。逐渐浮现的问题之一,是倘若农作物的总年产量不达到一定规模,现金回收就掉链子,慢慢有些捉襟见肘的McColl先生,后来又开辟出两英亩新地来种植莓类水果覆盆子,结局却是时常顾此失彼,未见成效。




经多年摸索证明,正常情况下,Glen Garioch酒厂的多余热能仅够完美满足所建第一间蔬果温室的需求,若从供热一英亩地改为供热四英亩地,他们就要本末倒置地“为了剩余废热而生产”,增长酿酒工序中加热蒸馏器的时间,这通常意味着延迟从“酒心”(Heart)到“酒尾”(Tail)的停止取酒的时机。这样做是非常不利于保证酒质的,因为会让新酒之中混入更多的油醇等杂质,为什么Glen Garioch在1980年代中期蒸馏的威士忌总有一股过分夸张的紫罗兰香味,秘密正在于此。不过,等Glen Garioch凭借后见之明而真正意识到这个为自家酒风造成严重缺憾的成因之时,已多少有些覆水难收……1984年,酒厂重新为全部的蒸馏器安装了更为清洁干净的天然瓦斯加热系统,虽然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之下,的确大幅降低了威士忌生产所必要的总能耗,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再也没有足量的废热供给到蔬菜园和水果园了。Jim McColl这个“固执园丁”,只好为了他心爱的“蔬果园”专建了一套供热系统,此举与该项目的初衷,似已背道而驰。


谢天谢地,1993年,Glen Garioch终于彻底放弃种蔬菜、种水果和种水果的“杂念”了。旧时的覆盆子园地,如今已是一片住宅区。时值“Glen Garioch蔬果温室计划”的最巅峰,年产逾200吨西红柿,竟不在话下。




不管你信不信,上述都是真人真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