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虾搅动大产业之好水出好虾、虾的“N次方”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小龙虾撬动富民大产业之金湖好水出好虾


导读
 

       

10年前,小龙虾还只是“草根美食”。那时在大排档、小饭店,花二三十元就能吃上一大盆。如今,它的身价却逆袭成了水产中的新贵。哪怕是平价饭店,一份两斤的小龙虾也得卖到上百元。


目前,江苏、湖北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其所产的小龙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主打品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小龙虾作为当地的一种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以小龙虾养殖为中心的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当地养殖户们致富,也探索出了适应地方特色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模式。



金湖县龙虾养殖湖面


记者采访江苏太明龙虾养殖基地管护工人濮良义夫妇


清晨,宝应湖的湖面上被一层薄雾笼罩。六点半,伴随着朝霞的余晖,在江苏金湖县泰明龙虾养殖基地里,濮良义老两口已经驾一艘小船开始给湖中的小龙虾投喂饵料。老两口是江苏兴化人,家里有几亩旱田,听说来这里打工工钱多,他们就把地交给孩子看管,在这里包了养殖基地的一个水塘,做管护工人。


濮良义:收龙虾起早,三点钟,现在做一些杂事,弄网,除草,我种田出身,现在给他们打工,打工挣点钱。


记者:喂的是什么?


濮良义:鱼和豆渣,还有一些饲料。


记者:收入怎么样?


濮良义:比以前好多了,打工的工资涨了不少,这两年张起来的。我们老两口包管这个塘口,一年给我们五万块钱。收入还可以。以前三万四万,就今年才多起来。种地收入也就万把块钱。



                  濮良义老两口给小龙虾投喂豆渣+小鱼做的饵料


江苏太明水产养殖基地总经理张太明承包了5000多亩水田,基地以河蟹养殖、小龙虾养殖为特色产业,集成了生态、环保、高效等现代化管理与养殖技术,通过水田中的虾、蟹、小鱼、水草形成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既能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又能实现虾蟹双丰收。张太明告诉记者,生态养殖的万亩小龙虾因为品质好个头大,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张太明:我们的饲料就是小鱼为主,现在已经开始捕了。按现代化养殖,不能按老传统养殖了,饵料都是自家配方,补钙,微量元素都有,不容易得病。生态循环养殖,我这里面的鱼吃的都是水草,不喂饲料,纯绿色食品。水塘里肥水多了,鱼在里面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小鱼可以喂蟹和虾。



太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太明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下订单,今年的小龙虾价格比去年又涨了二三成,大规格的龙虾每斤要近七十元,现在基地每亩能有300斤的产量,但仍供不应求。立足虾蟹养殖产业,张太明计划将养殖基地打造成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张太明:今年准备做苹果蔬菜的采摘园,今年已经把水果水蜜桃再下去了,明年我准备做一个景观带,全部中上樱花,包括垂钓,都有,现代农业产业园。也许我第三年,就在这里搞餐饮。


养殖大户韦爱良给小龙虾喂食


在金湖县涂沟镇小龙虾捕捞现场,龙虾养殖大户韦爱良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现在正是龙虾产销旺季,每天5000多斤的龙虾被抢购一空。去年500亩的养殖面积创造了一笔不小的销售额,今年的收成比去年更是好。


韦爱良:过去是自己散养,现在就是专业养殖,专业的苗种,产虾和苗虾分开来养殖。一年一亩地三四千块钱收入,大的卖到40块钱一斤,小的十几二十一斤,成虾一亩地收三百斤,虾种塘在五百斤左右。



 金湖县坐拥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水资源丰富


 天然辽阔的水域、清澈透明的湖水,为金湖龙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湖水养出的龙虾和普通河塘里养出来的龙虾有很大的区别。金湖龙虾色泽呈天青色,壳子绵软,肉质紧实且饱满,腮和肚子洁白,一条藏青色的虾线清晰可见。这就是金湖的小龙虾能在纷杂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特征。金湖县龙虾协会会长冀益宏。


冀益宏:龙虾的生长对水质和土质要求很高的,水要清澈见底,包括里面水草的比例都是有讲究的,不是流传的脏的地方能长的,金湖龙虾主要是湖面、水面,养殖为主,还有我们这里入江水道中自然生长的,稻田养殖是才开始引进的。金湖龙虾现在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现在基本能达到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金湖县龙虾交易广场


 金湖县龙虾协会会长冀益宏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地方率先起步的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模式,金湖小龙虾的成名得益于天然的水资源,金湖水生资源丰富,淮河入江水道横穿腹地,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环绕,一县坐拥三个湖。水资源环境造就了龙虾品质,也使得金湖龙虾的名气越来越大。


冀益宏:现在追求的是生态环保的绿色食品,所以我们金湖的水资源好,养出的品质很高,好多消费者食用过,包括华东这边上海浙江广东,餐饮行业用了金湖龙虾之后,跟其他地方有区别。这地方生态环境,还有我们金湖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就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养殖,储运,餐饮,电子商务整个就带动起来,你像外地人冲着金湖小龙虾慕名而来的有一大批人。



金湖县最富有盛名的“金湖蒜泥小龙虾”


 目前,金湖县龙虾养殖水面达到十万亩,龙虾年产量达到2万吨,日均销售龙虾超过50吨,年交易额约20个亿。小龙虾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批养殖户们开启致富的大门。冀益宏告诉记者,今年金湖县新增龙虾养殖面积10万亩,目前全县从事与龙虾有关的养殖、餐饮、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业务人员超过8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龙虾、大产业”。


小龙虾撬动富民大产业之小龙虾的“N次方”

六月中旬的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小龙虾节”在湖北潜江开幕。
“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自北美洲,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传入中国。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湖北潜江通过打造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节庆品牌,成为了最具活力的“中国小龙虾之乡”。


来自台湾的陈俊良,是“两岸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今年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小龙虾品种来参加潜江小龙虾节,希望能借此机会打开内地市场。
这只虾叫澳洲红毛螯虾,可以实现当年放苗、当年起收,经济周转率比较好;也可以进行虾稻共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龙虾节,能让更多养殖户了解和选择这个品种的虾。 
陈俊良提到的“虾稻共作”,是潜江龙虾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很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的路径。
袁作圣是潜江渔阳镇排湾村农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在自家水田里捕捞小龙虾。袁作圣告诉记者,通过虾稻共作,自己一年到头也没有闲的时候,收益也是“赶着趟来”。
现在每天都可以捕捞近百把斤小龙虾,经济效益非常可观。4月份茭白收了一季,你瞧,小龙虾就赶着趟来了。把小龙虾和茭白放在一起还真赚钱哩。
在潜江,“虾稻共作”的前身为“虾稻连作”;从 “一稻一虾”的连坐到 “一稻两虾”的共作,潜江先后探索了十多年。
所谓“虾稻共作”,是指将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种养模式。每年四五月份,在稻田需要进行排水整田和插秧时,农民可以把没有卖出的幼虾先引放至稻田周边的沟渠里;待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把幼虾引回到稻田里继续生长。到了当年八九月份,幼虾长成大虾。
同一块地,同时收获水稻和小龙虾,这项技术也被专家称作“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的最高水平”。:
虾的尾巴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得到里面的一条线。“虾稻共作”的好处在于,稻子割了以后开始上水,上水了以后,谷棒子烂的弦,还有长的浮游生物,再就是水里面长的水草,是它很好的食物。
“虾稻共作”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既提高了土地产能,又增加了农民效益。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潜江还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实施方案》等标准,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的典范。潜江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
2015年底,全市虾稻共作面积20万亩,建成5个万亩集中连片和26个千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小龙虾产量6万吨。其中,“虾稻共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亩平纯收益4000元左右,带动我市农民去年人均年增收628元。
近年来,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潜江市又开始探索“虾+N”的发展思路,创造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的高效模式,例如:“小龙虾—鳜鱼”轮养模式,每亩收益可达近万元;“小龙虾—龟—水稻”综合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虾+N”的创举,不仅提升了“水下经济”产能产值,还进一步鼓起了虾农们的荷包。潜江龙湾镇农户范茂海,这两年搞得都是“小龙虾、螃蟹、鳜鱼”共作,收益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今年搞的虾蟹鳜,虾子都已经卖了三万多去了,螃蟹大概还有个2万元左右,还有别的鳜鱼、花白鲢,一起一亩田可以收入1万出头。
“虾稻共作”和“虾+N”的养殖模式,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而在此基础之上,潜江市又着眼于虾苗的人工繁育和小龙虾衍生品的产业化开发,从全产业链的角度,促进小龙虾领域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十五年前,潜江地区的虾农们都是靠捕捞野生虾苗进行饲养,在一定程度上还得“靠天养虾”。而随着近年来吃虾的人越来越多,野生虾源数量锐减,种质不断退化。
为此,、潜江莱克集团董事长郑玉林在2013年上第一次提出了小龙虾人工育种的设想,尝试把“危机”变“商机”。
当时这个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是很成熟,我觉得这个关键技术能突破的话,可以成为产业的发动机。 团董事长郑玉林在2013年上第一次提出了小龙虾人工育种的设想,尝试把“危机”变“商机”。
郑玉林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回应,湖北省政府在当年拨出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龙虾育种研究。2013年底,政企合作投资3亿元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正式建成。
截至目前,该基地可年均繁育优质种苗30亿尾,培育优质种虾500万斤。未来五年内,其繁育能力预计可达到300亿尾。潜江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
选育繁育基地的建成,有效破解了小龙虾资源锐减、品种退化、虾源短缺的产业发展瓶颈。
如今,潜江市拥有华山、莱克等1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虾仁”“整翅虾”等产品超过30万吨。而小龙虾经加工后,70%到80%的虾壳成为废弃物。
堆积如山的废弃虾壳逐渐成为困扰当地产业发展的一项难题。不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处理起来也费时费力。华山公司副总经理漆雕梅芳:
公司小龙虾初加工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发现有很多废弃的虾壳,没有办法利用,仍掉了很可惜,并且也污染环境。 
从2009年开始,潜江华山水产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尝试从废弃虾壳中提取 “甲壳素”,并以此为原料开发甲壳素系列衍生产品。2015年6月,华山“甲壳素保健食品生产项目”正式投产。
通过加工环节的转型升级,一只小龙虾不仅能吃,而且能加工成保健品和护肤品;每年可消化10万吨小龙虾头、虾壳,实现年产值19亿元。华山水产公司副总经理姚华:
如果说我们把甲壳素做成氨糖粉剂,我们出口可到达1.2个亿。现在我们做的是深加工产品,做成保健品,这样的产值将提升到三倍,就是3.6个亿,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如今,湖北潜江的龙虾产业已逐渐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繁育、加工出口、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面对未来,潜江人还有更多的规划和期待。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 陶忠虎:
十三五期间,我们力争培育一个新品系,不断创新虾稻共作拓展模式,使全市可养稻田达到全覆盖;努力提升小龙虾养殖技术,打破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瓶颈,继续引领全国养殖潮流。


来源: 三农中国

采制:央广记者高凡、凌姝,湖北潜江台记者李春红



猜你喜欢(戳标题阅读▼)

喜欢请点大拇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