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 | 唐小妹与城隍潭民歌(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唐小妹简介  


唐小妹,出生于1929年,周市镇城隍潭村人,现住周市镇市北新村。唐小妹自小爱好民歌,现在还能拉开嗓子清唱,还能够记得住近百首民歌。2007年,唐小妹参加“苏州民间阳澄湖蟹文化节”受到央视的采访,被誉为“民歌王”,其演唱民歌的录像在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播放。2008年,参加“千灯大唐文化节”时还能自编自唱。2011年,昆北民歌被列为昆山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唐小妹被确认为昆北民歌传承人。昆北民歌的华彩乐章就是城隍潭民歌。


唐小妹口述

一、城隍潭水,养育我长大

我现在住周市市北新村,老家是城隍潭。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喝城隍潭水长大,2000年因为建设高速公路拆迁到市北新村,但是我的户口还在原地,我的根还在城隍潭。

城隍潭村很特别,我们种的田,北隔壁是常熟任阳蒋巷村,东隔壁是太仓双凤勤力村。城隍潭到处是溇潭,东有白龙尾巴梢,西有黄泥溇,南有腰子潭,北有庄家溇;还有毛家潭、司家潭、荷花潭、佛老潭、铜勺潭、沈屋潭……数也数不过来,号称七十二个城隍潭。城隍潭的溇潭样子也特别:小泾村对面有个河道,河道边有个萝科潭,萝科潭里有鳜(ji)鱼墩,鳜鱼墩中也有个浅潭,有人在这个浅潭中开垦出六分地光景的一块庄稼地,划了小船上去种水稻。

城隍潭以前出产“水八仙”,茭白、藕、菱角、芡实、水芹、慈菇、荸荠还有莲蓬。尤其是采菱和挖藕季节,菱跟藕是吃不光。现在鸡头米价钱大的吓人,以前没人要,河浜里到处有,随便采。

城隍潭的水产到现在还是有市场,最讨人喜欢的有三种——

第一是蛳螺,我们那里以前讲“七样八样,不及蛳螺炖酱”。城隍潭的蛳螺,壳内干净,肉头嫩,肉鼓鼓,人称“小肉圆”,经济实惠比较受人欢迎。年轻姑娘出嫁前大多数有这样一段经历:十几岁开始扒蛳螺,即使是后来参加生产队里干活也要忙里偷空去扒蛳螺。扒蛳螺用的是“乌头”——一种用麻线结的专用渔具。扒来的蛳螺当夜剪好,第二天去街上卖钱,换回出嫁时的羊毛线。

第二是虾,城隍潭的清虾,通体透明,被称为水晶虾。清煮、油爆,味道鲜营养好。捉虾用“冲虾网”,人坐在小划子船的船头上,沿着河滩一路“冲”过去,鲜龙活跳只只好。

第三是蟹,城隍潭的蟹又是大来又是肥,螯和脚粗壮有力,蟹壳乌青发亮,称为“尉迟蟹”。“尉迟蟹”比阳澄湖大闸蟹出名的时间要早得多,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里的一级品,上过“状元榜”。尉迟恭派人取了蟹,从城隍潭送泾堰上岸,八百里飞骑直送皇城,听说古代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所以称“尉迟蟹”,是因为我们城隍潭蟹的蟹背上有“牛蹄印”纹路,跟舞台上尉迟恭的面孔一模一样。我们以前蟹多得吃不光就养起来——用一个瓮,下面撒一些稻谷,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直可以养到元宵节吃。

城隍潭是个好地方,方圆几十里,城隍潭的水最清,城隍潭的鱼最鲜,城隍潭的菱最嫩,城隍潭的珍珠最亮。有人说,喝了的城隍潭水,吃了城隍潭的水产,歌喉就会悦耳动听,刮辣爽脆。我们城隍潭的村民,最喜欢唱民歌、喊山歌,个个都有好嗓子,人人都是唱民歌能手。我们种田干活时是“喊山歌”,一边耘稻一边喊,不用足气力拔足喉咙就“喊”不出。城隍潭水,养成了城隍潭人的性格,做事踏踏实实,为人老老实实,生活朴朴实实。

城隍潭地处三地交界,周边都有唱山歌出名的乡镇。北面有常熟白茆,东面有太仓双凤,西面就是阳澄湖。我们与这些乡镇的高手,经常要在一起唱民歌、喊山歌。

二、城隍潭人,最爱是民歌

我们城隍潭人天性喜爱唱民歌、喊山歌,民歌反映着城隍潭人世世代代生存的精神,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农闲时唱,干活时唱,赶路时唱,乘凉时唱,就像民歌中唱的那样:“吃仔饭来喊山歌”,“叫我唱歌我就来唱歌”,“四句(头)山歌接连牵”。

解放前,我们这一带,白茆、双凤、相城每年都举行赛歌会,四面八方都过来唱民歌、喊山歌。“山歌没有一点点,到你师傅面前哪开言”,我们就下决心去学。那时年纪轻,记性好,去赛歌会上听到民歌,回来后你一句我一句,一首新歌很快就学会。要问我会唱多少歌,我一时也记不起来,因为实在太多了。“耘稻要喊耘稻歌”,“莳秧要唱莳秧歌”,打夯歌、背纤歌、地名歌、节令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

城隍潭民歌什么都可以唱,苦闷时唱:“三间草屋无柴盖,根根椽子全晒枯”;开心时唱:“落齐行头就唱歌,我种田人快活在喊山歌”。情歌最多,最出彩。

比如《郎骑白马沿塘走》

“郎骑白马沿塘走,

姐骑白龙云当中……”

又比如《望郎小姐》:

“撩开青纱帐(苦啊脑子),

看情郎阿哥得病(勒)象牙床,

眼泪落成双……”

还比如《野花开了不久长》:

“家花开了阵阵的香,

野花开了不久长……

家花哪及野花香……”

婚丧大事也有民歌:女儿出嫁,有出嫁山歌;死了人,有《哭七七》,从“头七”唱到“断七”。

结婚场面大,民歌也多。有哭嫁歌、伴嫁歌、送嫁歌等,最好听是《哭出嫁》,用唱民歌来关照女儿。

《哭出嫁》这样唱:

肉啊肉啊,

花花轿子对大门,

一路颠簸到婆门。


肉啊肉啊,

草窠里捉米要问声婆,

烧多烧少吃勿尽。

 

肉啊肉啊,

烧锅煮饭要问声婆,

烧粥烧饭要分分清。

 

肉啊肉啊,

舀水要舀七八分,

勿要泼进泼出进大门。

 

肉啊肉啊,

柴萝上拔柴要问声婆,

拔错柴萝难为情。

(注:1、草窠,本地的一种盛放粮食的器具,用柴草制成。2、捉米,即用一种木制的叫升箩的器具舀米。)

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唱民歌,比较有味道。

农闲时节唱《远看稻叶碧波青》

“上谈古人诸葛亮,

下谈古人刘伯温,……”

流传最广的是《张良戏女》:张良外出18年后回家探亲,走到村口见旁边棉花田里有一个小姑娘在干活。少女美艳动人,张良见美起色,上前调戏,他这样唱:

“啥人家的田?

啥人家的地?

啥人家的奴奴在拓棉花?

我啊能跟你眠一夜,

你上穿绫罗下穿纱?”

谁知道少女这样回答,她唱:

“张良家的田,

张良家的地,

张良家的奴奴在拓棉花。

我里娘跟张良眠了无夜数,

也朆穿到绫罗朆穿到纱。”

一问一答中,张良知道少女居然是自己未见过面的爱女,一时羞愧难当。连忙别转身来,马鞭“嚓”地一下,快速离开,这一去又是18年。


编辑/驼驼

欢迎关注“昆山市文化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