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放苗方式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DBN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河蟹
放苗方式是提高成活率是关键

每年到了这个时间点,河蟹放苗就成了很多养殖朋友中的热点话题,听得比较多的是这样的一个话题:每年在养殖过程中,没发现多少河蟹损伤,但最后的成活率缺低了,是不是早初期蟹苗入塘后的成活率就降低了。跟多位老养殖朋友、技术能手交留沟通后发现:最终养殖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初期养殖成活率决定,小编联系实际总结了下面几个重要点:

一、
苗种

苗种属于关键因素,是下层建筑,见到很多朋友池塘环境、水质管理的很好,但在苗种选择上出现了失误,不知亲本多大、不看苗的质量,养到最后不成功比例较大。跟据育苗师介绍,选择苗种有下面几个注意点:

       ①选择规格在60~80头/斤的均匀蟹苗,本地自育苗放60头/斤,外地苗80头/斤入塘,过大的入塘成活率会低很多,太小的话不易长大,最终养殖的规格受到很大影响。

       ②蟹苗质量:体色一致、无斑点、杂苗,体表无挂脏及寄生虫,肠道饱满。。

       ③本地苗比外地苗更有适应能力,入塘后应激偏小,成活率提高,出大规格几率提升。

其次放养密度应与塘口条件、养殖技术紧密联系。放养密度过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可能直接导致:养殖成本提升、水草及管理难度增加,最终受益不大,结合老渔民和其他成功养殖户的交流结果:大规格、高产量的投放建议800~1000只,池塘安装底增氧,(最终接近3.5两以上,180斤/亩养成)投资风险相对减少,养殖过程更为轻松。

二、
天气

温度的变化过大对蟹苗入池影响较大。放苗时不一定非要选择晴朗的晴天,而是在连续几天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小的天气情况下放苗,从而降低天气对放苗的影响。

其次加深水位来降低温差对苗种的影响。早期要维持蟹塘生态稳定,简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加深水位。

三、
水质

池塘水质影响早期苗的成活率,有些养殖户会遇到:苗种下塘后两天会不安稳,往岸边爬,这种情况多数是塘口水质出了问题,所以在放苗前用苗试水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对塘口解毒、科学合理的肥水也是重中之重,肥水培养藻类产氧,浮游动植物量提升,稳定水体环境,进而提高放苗成活率:

(1)水深易肥水(70公分以上),高水位水温昼夜数值变化小,藻类生存空间大,繁殖好,建议水位与坂田齐平。

(2)肥水前适当进水,外和水体中含有藻种,利于肥水。

(3)使用药物彻底解毒:去除水体中毒素、药残、重金属等抑制藻类菌类生长的有害物质,同时还能补充碳源,促进肥水:(使用农药清塘的需要多次解毒,“速效解毒安”4亩/瓶)。搭配“黑土金”8-10亩/袋。

(4)肥水产品选择营养全面、全溶解的有机肥,这类肥培育的藻类,种类丰富、不易倒藻、稳定性高,溶解性高,肥水效果明显。

科学肥水:“氨基酸肥水膏”(5亩/桶)+“益藻源”(10亩/袋)肥水高效持久

目前
还存在哪些肥水误区?

       农家肥肥水。水溶性差,水质不稳定、底质易坏。蟹苗在底层容易受损。在农家肥使用多的塘口,3、4月份温度回升水质就开始出现氨氮、亚硝酸盐高,鞭毛藻大量繁殖,而且很容易长浮游动物(虫子很多),水质容易浑,所以这些肥料危害大。

       使用化肥肥水。起效快、时效短、培养的主要是小型藻类。此类水体不稳定变化大,天气突变时易倒藻,易引起蟹苗缺氧、应激大,另外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氨氮提高,引起蟹苗、氨中毒,影响成活率。(以上两种方式看着省钱。但更多的是弊大于利,水质、底质坏了,调水改底花钱更多,还会损苗)

      过量施肥,又造成水色变化大,水浓、缺氧等现象,3、4月份杀不尽的虫子,所以适度肥水才是科学的,即可以稳水,又提高放苗成活率。

四、
营养

冬季水温较低,多数苗塘在过冬停食过早,缺乏营养。所以在蟹苗进塘时补充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出苗、运输和下塘过程中,蟹苗应激都较大,体质稍差的蟹苗就容易损伤。建议蟹苗下塘前2~3小时全塘外泼增强体质的“Vc应激爽2-3亩/袋”(高稳包膜维C、工艺保质,保证效果),减小蟹苗下塘应激损伤。

2、早投喂。早期开口投喂对蟹苗的成活影响大,蟹苗在下塘之后,早一天投喂,蟹苗就早一天恢复体质,长势也好。大部分人认为温度低,河蟹不吃食,也就投喂很少或者不投喂。其实,只要环境稳定,温差小,河蟹在4℃就开始进食。加入:“神爽发酵功能料”,好菌熟料有多糖,保护肝胰腺健康稳水抗病味更香!



供稿:殷德伟、殷德治、殷华

审核:周晓祥、马玉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