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分类,你分对了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05 18:26:51


正常人的皮肤因其特性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皮肤的类型是皮肤保健的基础,护肤品及美容保健的方式应该根据皮肤类型选择。根据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皮脂腺分泌状况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等,将面部皮肤主要分为五类: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皮肤和敏感性皮肤。

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亦称正常皮肤、普通皮肤,是多数人追求的理想皮肤类型。中性皮肤的皮脂分泌及水分含量基本保持均衡,角质层皮脂与含水量适宜,角质层含水量达20%以上, pH为5-6.5,皮脂腺、汗腺的外泌量适中,皮肤既不干燥也不油腻,红润细腻而富有弹性,皮肤表面滋润光滑、质地细腻;皮肤纹理不粗不细,毛孔较小,皮肤厚度中等、富有弹性,皮脂腺、汗腺分泌通畅,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夏季皮脂和汗液分泌较多,皮肤稍感湿润,倾向油性,冬季分泌减少,皮肤稍感干燥,趋向干性。面部皮肤洁白红润,较耐晒,不易出现皱纹,对外界刺激不太敏感,没有皮肤瑕疵。中性皮肤多见于青春期前的少女。

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又称干燥型皮肤,主要是角质形成细胞中天然保湿因子及皮脂分泌减少,皮肤角质水分含量低于10% , pH值4.5-5,皮脂腺分泌量少,皮肤表现为缺少油脂、易干燥,起细小皱纹,甚至手感粗糙,皮肤菲薄,无光泽,弹性较差,易产生皱纹,但皮肤毛孔细小而不明显,质地细腻,肤色洁白,干燥、脱屑,无光泽,耐晒性差,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老化,出现皱纹及色素沉着。日晒后皮肤易出现红斑,风吹后易皲裂、脱屑,皮肤毛细血管较明显,易破裂,洗脸后皮肤有紧绷感。


干性皮肤的形成有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个方面,内因方面包括先天性皮脂腺分泌力弱,后天性皮脂腺和汗腺分泌能力衰退、维生素A缺乏、偏食少脂肪饮食、肾上腺皮质分泌减少、皮肤血循环差、营养不良及过度疲劳等因素。外因方面有烈日暴晒、寒风吹袭、错用或滥用化妆品以及洗浴过度等。干性皮肤又可分为干性缺水皮肤和千性缺油皮肤。


1.缺油性干性皮肤(缺少天然油质):皮肤油脂、汗腺分泌少,皮肤洁白、细嫩、毛孔细而不明显,皮质薄而透明,不易出暗疮,因常年缺少自然油脂滋润,脸部皮肤显得干涩无光,皮肤易老化,产生碎皱纹。从外观看皮肤紧凑,犹如纸张出现条纹,一些弯曲部位与重复活动地方尤甚。放大镜下毛孔幼细,有些部位较敏感,毛细血管明显,如果缺少滋润会出现皮肤脱屑现象。在接触时感到表面组织粗糙,眼部、颈部出现松弛。


2.缺水性干性皮肤(缺少滋润,脱水性皮肤):缺少组织的紧凑与充实,没有水分或水分剧烈减少。通常深度的脱水皮肤具有一层厚的表皮,可防止水分蒸发。表面脱水是由于无法保持皮肤的湿润性,从而使皮脂分泌降低,皮肤丧失保护能力。皮肤脱水有两种类型,一是非常细致的组织性皮肤(干性),在颊部可以明显地看到毛细血管纹,皮肤属敏感型,对机体的物理、化学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水分丢失严重。二是极厚组织皮肤(苍黄皮肤),毛孔粗大而缺少补充性,表面组织粗糙,在颊部下面有脂肪聚积,显得很难看。

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也称多脂型皮肤或脂质性皮肤,多见于青春期至25岁青年人、中年人及肥胖者。此种类型皮肤角质层皮脂与含水量不平衡,使角质层含水量低于20%, pH在5.6-6.6,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分泌量较多,皮肤表面尤其是面部皮肤油腻发亮,毛囊皮脂腺开口即毛孔粗大,易黏附灰尘,潴留污垢,毛孔粗大,易出现粉刺,易发生痤疮、脂溢性皮炎及脂溢性脱发等皮肤疾患。

对日光、风等外界刺激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肤色往往较深,皮肤弹性较好,不易产生皱纹,耐衰老,但容易发生痤疮和脂溢性皮肤病。油性皮肤形成的原因可能为先天性皮脂腺分泌活跃、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偏食含脂量较高的食物及香浓调味品摄入过多等。油性皮肤又分为普通油性皮肤和超油性皮肤两种。


1.普通油性皮肤:普通油性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油腻光亮,肤色较深,毛孔较大,皮肤纹理较粗,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易生粉刺、痤疮。这种皮肤多见于青春期至25岁年轻人, pH值在5.6~6.6.


2.超油性皮肤:超油性皮肤又称暗疮皮肤。其具有普通油性皮肤的特征,又因皮脂分泌过多,淤于毛囊内不能顺利排出,而使皮肤油腻,并出现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痤疮。

混合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即油性与干性或中性皮肤混合存在的一种皮肤类型,其兼有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两种特点,一般在面部"T"形带(前额、鼻翼、鼻唇沟、口及下颏)部位表现为油脂分泌较多的油性皮肤,在两颊等面部其他区域表现为干燥脱屑等干性皮肤特征或者为中性皮肤特征。混合性皮肤多见于25-35岁。

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又称过敏性皮肤,多见于过敏性体质。遇外界多种刺激如日光、冷、热及使用化妆品后局部皮肤出现瘙痒、刺痛、红斑、丘疹水疱及渗出,外用化妆品做斑贴试验反应阳性。此类皮肤在面部常表现为皮肤较薄,可透见微细血管,皮肤分泌不足,光泽差。皮肤正常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1周左右,有时皮肤状态可发生变化而成为敏感性皮肤。也有既往皮肤正常,由于较长时间不恰当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滥用化妆品或“换肤”后成为敏感性皮肤者。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类型,主要是指健康人皮肤因某种外界因素作用,导致皮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而使皮肤易出现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症状,或痛痒、刺痛、灼热、紧绷感等主观症状。外界因素指使用刺激性、

 “疗效性”的化妆品或操作手法选择(或使用)不当。

各国的敏感性皮肤发病率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对其病理、产生机制、护理的研究对于美容学来言就显得重要而急迫。病因学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不是独立简单的,而是一个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综合结果。影响,皮肤敏感的内在因素众多,包括了种族、现有疾病、年龄等。有研究结果显示白种人和亚洲人的皮肤比较敏感,而在亚洲人中,又以日本人皮肤敏感者最多。这可能是因为皮肤敏感程度的不同与肤色有关,肤色较浅者血管反应性更强,较易发生皮肤敏感。疾病亦能影响皮肤的敏感性,某些自身的皮肤疾病例如异位性皮炎、酒渣鼻、接触性皮炎、湿疹等能增高皮肤敏感性。


敏感性皮肤与遗传有关,大部分人都有敏感性皮肤家族,史。此外,食物、化妆品、季节变化及其他外界环境都可引起皮肤敏感。这可能是因为敏感性皮肤者大都存在感觉神经信号输入增加和免疫反应性增强,从而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大部分皮肤敏感的人容易在天气变冷、变热、刮风、日晒或环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影响下出现皮肤不适。长期或过度使用某些皮肤护理产品,每日局部使用皮质激素外用药物,都可以促使皮肤变得敏感。在冬天皮肤的敏感性强于夏天,因为冬天气温较低而且空气湿度较低,使角质层含水量降低。此外一些蛋白质食物如牛肉、羊肉、虾、牛奶、螃蟹、海鱼等及外界环境中的屋尘、枕料、羽毛、早春花粉等都可诱发皮肤敏感。

敏感性皮肤发生的机制极为复杂,可能是内在因素与外界因素等分别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制主要是皮肤屏障功能降低,感觉神经信号输入增加和免疫反应性增强。皮肤屏障有防止外界有害因素的人侵和防止体内营养物质及水分的流失两方面的功能,是维持皮肤正常生理的重要结构。角质层是维持肤屏障功能的主要结构,角质层受损则屏障功能不完整,则 ,1434?致外用化学物质渗透增加。当屏障功能受损,神经末梢的保护作用不完整时,则导致感觉神经的信号输人明显增加。免疫反应增强时,少量抗原即会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变态反应。因此,敏感性皮肤者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在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下,比正常皮肤更易出现敏感症状。


我是Abby护肤

关注您的肌肤健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