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和它的“山寨”朋友们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微信号:bowuzazhi或博物



餐厅菜单的照片上,常会有一道“高档大菜”:一个大盘子,一端放了个巨大的虾头,另一端放了个虾尾,中间是满满的白色虾肉,这就是正宗的龙虾了。它第一眼给你的印象,可能就是那特别粗的“须子”。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每条腿的末端都是一个“尖儿”,连一个“钳子”都没有。这两个特征是正宗龙虾的“名片”,尤其是没有大螯,因为龙虾在动物分类中是一个专门的龙虾科,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里的“无螯下目”。


虽然我们在饭店的玻璃缸里看到的龙虾,只有红、青两种颜色,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种类。中国的东海和南海出产的中国龙虾、日本龙虾、杂色龙虾,都很常见。而所谓的“澳洲龙虾”,并不是科学上的叫法,它囊括多种产于大洋洲海域的龙虾。一般来说,“澳龙”身体通红,足呈金黄色,价格比普通龙虾要高得多。


龙虾肉十分爽滑,不加任何调料就已经很美味了。一般的做法是刺身、白灼、焗龙虾,粤菜里还有“龙虾三吃”:肉生吃,虾头放椒盐来炸,再用虾尾熬成鲜美的粥。


波士顿龙虾:海中巨螯,虾中寿星




在美国缅因州的海底,一只美洲螯龙虾潜伏在海藻中,悠闲地搜寻猎物。


波士顿龙虾只是名字里占了“龙虾”二字,其实和真正的龙虾没什么关系。它的正式中文名叫“美洲螯龙虾”,属于“鳌虾下目”,与龙虾重要的区别就是前三对足都是螯状,尤其第一对特别巨大。此外,它的触角也比龙虾的细多了。它分布于北美洲的沿海,生活在浅海的水下礁石中,或在海底挖洞。


美洲螯龙虾还有个著名特点:寿命相当长,一般活50年没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污染,不被人捞上来,还能活得更久。2009年,有渔民在加拿大海域捞上一只9公斤的螯龙虾。由于它的年龄和体重成比例,人们推算这只龙虾已经有140岁了!后来,人们将它命名为“乔治”,将其放生。如果一切顺利,它现在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波士顿龙虾的做法一般是煮熟后切成两半,再撒上柠檬汁。


波士顿龙虾是北美人民传统的美食,一般清蒸或水煮后劈成两半,洒上柠檬汁就可上桌,也可以碳烤后撒上胡椒,或是把肉剔出来,拌上酱料,夹在长条面包里做成龙虾卷。以前,厨师会把活虾直接放进热锅里,现在出于动物福利考虑,推崇先把它们电死再下锅,让它们少受点罪。和龙虾相比,波士顿龙虾除了虾身,还多了两个大螯里的肉。技术好的话,能从里面取出一整坨肉,真是充满成就感呀!


小龙虾:淡水一霸,侵略如风




小龙虾活着时凶暴好斗,感到威胁时就会展开大螯恐吓。


这是最“亲民”的一种“龙虾”了,许多地方的人们在吃大排档时,都会点一盘火红的小龙虾,非常适于边剥边聊。你有没有发现,小龙虾和波士顿龙虾长得有点像?没错,它们是近亲,小龙虾也属于鳌虾下目,但波士顿龙虾产于大海,是“海鳌虾科”的,小龙虾则产于淡水,属于“鳌虾科”,正式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美洲。


关于克氏原螯虾有很多传言。有人说,它是日军带到中国来处理尸体的,因为它擅于吃腐肉。其实这种虾是经由日本引入的没错,但日本人先是将其引进到日本本土,准备作牛蛙饲料,1930年左右又把它带入南京,。吃腐食倒是没冤枉它,小龙虾对食物从不挑剔,不但捉活鱼、啃水草,死虾烂肉也照吃不误。有人据此认为,它体内一定富集了许多污染物。事实上,小龙虾耐污染的原因,就在于它能把食物里的重金属转移到外壳上,蜕壳的时候毒素就跟着脱掉了,“虾尾肉”里并没有多少毒素。


小龙虾来到中国后,迅速占领了各种水体,它们繁殖力惊人,能适应各种环境,旱季也能4个月不干死,甚至能忍受微咸的水,这在淡水鳌虾中相当少见。很多中国本土物种都受到了威胁,比如中国原生的淡水鳌虾:蝲蛄,就几乎不见了踪影。小龙虾还喜欢掘洞,对于堤岸也是极大隐患,人们对它十分头疼。不过由于它的体色能产生多种变异(蓝色、橘色、白色),所以竟然成了宠物市场上的宠儿(详见《博物》2011年2月号)。




又香又辣的“麻辣小龙虾”,简称“麻小”,经常成为夜市上的主菜。


当然,小龙虾的重点还是好吃啦,尽管土腥味有些重,但多放辣味调料就能遮盖。在它的原产地美国,通常和土豆、玉米一起煮,用一种“卡疆粉”调味。路易斯安娜州是小龙虾的养殖大州,每年都举办“小龙虾节”,1983年甚至将小龙虾选为州吉祥物。在中国,吃它的花样就多了:江苏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在南方很受欢迎,十几种香料搭配起来为它服务;北京簋街的“麻辣小龙虾”更是闻名全国;喜欢清淡的台湾人,则用虾尾肉与米饭紫菜一起做成“龙虾手卷”,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市场上的“澳龙”有时还指另一种虾——澳大利亚的红螯鳌虾。它属于拟螯虾科,生活在淡水里。这种虾有螯,一般呈青绿色,成年雄性大螯上有一条鲜红的带状薄膜,红螯鳌虾也由此得名。它比小龙虾要大,肉也比小龙虾甜,在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养殖。



撰文/嘉楠

责编/张辰亮

本文来自《博物》杂志




点击下方 “阅读杂志” 参与投稿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