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托起“老北京小吃”呢?还是“北京小吃”吸引名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现而今呀,不少人乃至一些商家,提到吃食或日用品等,总爱把这些与“名人”硬往一块儿扯!就说那些“名人”吧,有的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名人,至于有的是不是“名人”,那真得由大家评论是否认可,反正我是嗤之以鼻!说起来,有些事儿也太可笑了,就是一些人在谈到某些吃食或用品时,甭管那些“名人”吃过没吃过、用过没用过,真敢发表那些“名人”的评价,似乎这些吃食或用品经“名人”这么一给与评价,就会身价百倍。如此看来,我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即那诸多的老北京食品、用品,是因为有名人食用、使用才出名;还是这些食品、用品因多年经营以其特殊“魅力”而出名,才吸引名人喜爱?依我看,主要是因出名才吸引名人喜爱。当然也不排除前者,如那京城老字号“都一处”,不就是因为大清朝的乾隆皇帝深夜光顾,后又提名、送匾而出名吗!现在,有些所谓“专家”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他们有些用词儿让懂行儿的听了能笑掉大牙!你扯,我也扯,今儿咱也来凑个热闹儿!不过,咱可不是用名人给吃食或用品抬价儿,相反,我认为有些传统吃食或日用品,正因为各具特色、货真价实、美味可口等,才赢得名人的慕名品尝或慕名使用!就以老北京小吃与名人关系为例吧。


        要说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究竟有几百种,我说不清,我看不少人发表的有关文章,也很少有下断语的。不少老北京小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食。上世纪90年代,我一个在饮食公司工作的学生,邀请我参观他们单位举办的老北京小吃展预展。面对那琳琅满目的各种小吃,一位白发满头的老师傅问我感受,我谈了几点看法后,老师傅与我有同感。除了已经消逝的很大一部分小吃外,现在仍在经营的小吃,我不准备做什么评价。既然谈的是老北京小吃与名人,自然谈到名人对小吃的喜好啦。

       就从大清朝说起吧,那上至皇帝、太后及皇亲国戚,到大小官吏,商贾富豪,文化界人士等,下至平民百姓,对老北京小吃都特别看好,其中自然就有大量的名人啦。就说那慈禧太后吧,对于老北京小吃炸糕、豌豆黄、马蹄烧饼等,非常喜爱。她每年大概有半年多时间住在颐和园,那御膳房也经常少不了做些炒麻豆腐、小窝头儿、豆汁儿等小吃。显而易见的就是,如果慈禧太后不喜欢一些老北京小吃,现在一些店家也不会打着慈禧太后的旗号,拿这位老太太做“广告”!据说那清朝末代皇帝获释后,有时候走在街上也会忍不住走进某个小吃店喝碗“面茶”等。一些王公贵族家里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马蹄烧饼、油条、粳米粥、馄饨等。这些我曾经发表文章介绍过,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咱就先举个文化名人的例子吧,这就要说说京剧界著名“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据说梅大师特别喜欢喝老北京的豆汁儿,在日本期间,梅先生蓄须明志隐居上海时,他的弟子、,都不忘给这位师傅带上一大瓶豆汁儿,足见这喝豆汁儿,似乎成了梅大师的嗜好啦!顺便说一句,京剧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袁世海、叶盛章等,也有这口儿嗜好。昔日北京城里曾经有四家经营豆汁儿的店最受客人欢迎。上述那几位京剧界大师,据说就喜欢喝其中那家被人们称作“豆汁张”店的豆汁儿。前几天,我弟弟在某公园遛弯儿时,偶遇昔日老北京城“豆汁何”的后代,交谈后自然又是一番感慨。因为据说当年北平市一位高官,就喜欢喝“豆汁何”的豆汁儿。就说这豆汁儿的历史,远远超过梅兰芳大师的人生年龄,所以总不能说是因为梅大师喜欢喝豆汁儿,这豆汁儿才出名儿吧!


        著名京剧“四大须生”中“余派”的创始人余叔岩大师,据说就喜欢吃老北京特色食品“熏鱼儿炸面筋”,其实这“熏鱼儿炸面筋”是老北京特色食品也好,还是算作小吃也好,所谓“熏鱼儿”,可实际上与鱼关系不大,主卖下水、熏鸡蛋、炸面筋...一起熏过,吃起来味道极其特殊,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小吃。提起这熏制食物,会有不少人指出这是致癌物,但是同时这些人却大肆吃那烟熏火燎的烧烤食物,这就对熏制物太不公平啦!作为我来说,有幸在儿时吃过这“熏鱼儿炸面筋”,我的感受就是对于后人没有品尝过这种食品,感到遗憾!卖“熏鱼儿炸面筋”的走街串巷的小贩,一般都随时带着一种白面火烧,老北京人称之“片儿火烧”。把这种火烧用刀从中剖开,把那切成片儿的熏猪头肉夹进去吃,真是别有风味鲜香爽口儿。这余叔岩大师好的就是这一口儿。据说有一次,我家认识的一位名人请余大师吃饭,酒筵摆好,却不见余大师光临。差人顺路去迎,半途中却看见大师守着一个卖“熏鱼炸面筋”的小贩面前,正在大吃那“片儿火烧”夹熏猪头肉,见到来迎的人,虽有些尴尬,但可见他对这种食物的喜爱程度。


       这里要提到两位人物,一是台湾著名作家、《人》一书的作者柏杨,据说他1994年来到北京后,就先吃了两块烤白薯,接着又到处找老北京小吃“油茶”。二是那位在海外居住多年的梁实秋先生,他到了老年不仅仍怀念老北京小吃,而且著书专门写老北京小吃和中国风味菜肴。据说梁先生年轻时,几乎吃遍所有的老北京传统食品,而且这些食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他写的《北平的零食小贩》中,就历数了老北京的豆汁儿、灌肠、豆腐脑、炸豆腐、杏仁茶、羊头肉、豌豆黄、烤白薯、艾窝窝、茶汤等几乎所有小吃!在他的《雅舍谈吃》一书的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缘由。
        本文还要提到一位著名的资本家(名字就不介绍了),我小时候看到这位西服革履的人士,竟显得“寒酸”地经常在他家附近一个常年推车卖炸糕的小贩那儿买炸糕吃,看似“斯文扫地”,实则凸显对这种老北京小吃的钟爱。这个推车卖炸糕的是个50多岁的老人(在当时50多岁的人就算老人),他每天上午就在我家附近一条胡同口卖炸糕,那时候北京市人口不多,但是这位老人的炸糕车前,经常是客人排队买炸糕吃。排队的人,看到老人潇洒麻利的动作,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何况那炸糕外焦里绵软、香甜可口呢!

        要说名人爱小吃,咱们想到哪儿就说哪儿,再说说那清朝末年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吧,据说他每天的早点中,也少不了芝麻烧饼、焦圈儿等老北京小吃……
        说到底,我认为名人也好,老百姓也好,之所以喜欢老北京小吃,是因为这老北京小吃品种繁多,美味儿令人神往,不同小吃有不同的口感,而且文化“托着”老北京小吃,所以老北京小吃的威力让海内外老北京人等难以忘怀。最重要的是,正因为老北京小吃的独特魅力,所以才能历史悠久,就说那豆汁儿等,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尤其是在清朝,不少文人围绕老北京小吃,留下诸多文章和诗词。如清朝的杨未人在他的《都门竹枝词》中,就提到面茶、炸糕、糖耳朵、艾窝窝、茶汤、叉子火烧等多种老北京小吃。

        我们胡同里曾经住着一位人称“老古人”的老北京旗人,这位老人是一位名人,不仅与当时的文化名人、著名画家齐白石、陈半丁等来往密切,而且与久居北京的那位外国人“福开森”等名人,也有较深交往。他曾经对我说:“孙子,我跟你这么说,就这老北京城的小吃呀,我一天给你买一样儿吃,保证让你一年365天,每天吃得不重样儿!”他说得没错。与他相处,我发现这位老爷爷口味儿非常“刁”,吃小吃焦圈儿、薄脆,那“脆”感稍有不同,便立刻能感觉出来;吃炒肝儿时,那“芡”勾得如何,他一口就能品出;吃爆肚儿,那火候如何,老爷子更是入口敏感……这话要是放在极“左”思潮盛行年代说,没准被扣上“讲吃讲穿”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大“帽子”,可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吃主儿的挑剔,那北京小吃才能流传百年呀!
       不仅居住在北京城的名人喜欢老北京小吃,不少外地名人也喜欢老北京小吃。我的一位远亲是天津文艺界著名演员,老太太就喜欢喝北京的豆汁儿,吃老北京的炒肝儿,如果有机会来北京演出,她离京时都要买一大瓶子豆汁儿带走。还有一位年近80岁的天津名人,他来北京时,非点名吃前门外“门框胡同”的小吃“切糕”。令我想不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父亲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安徽省出生的一位解放军高级领导,他也喜欢喝北京豆汁儿,吃老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吃老北京的“爆肚儿”,可见老北京小吃的诱惑力!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老北京小吃“爆肚儿”。前不久,我开会遇见北京“爆肚冯”的掌柜,,我在工厂和食堂一位老师傅交往的情况。这位老师傅家住北京前门外著名戏院“广和楼”附近,从小儿对于前门外和“天桥”地区的老北京小吃情有独钟。他家先人也是名人,即京城著名的“把子许”。,爆肚儿及一些老北京小吃,已经成了罕见食品。一次,厂食堂拉来一些生羊肚儿,这位老师傅特意给职工做了爆肚儿。我看到不少职工排队购买后,就问他这爆肚儿有钱人是否也爱吃(那时候我还没有关注老北京小吃),于是他给我举了很多文艺界名人喜欢吃爆肚儿的实例。


        不管名人也好,还是平民百姓也好,吃老北京小吃注重的就是货真价实!老北京小吃只有货真价实,才能赢得客人,包括众多名人的青睐。所以希望现在仍经营老北京小吃的店家,特别是那些老字号店家,千万不能砸了这些小吃的“牌子”!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