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学问,吃出文化,吃出人生哲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生活在江南的童鞋一定有这样的印象,有些饭店的介绍上,会出现这么五个大字——“乾隆下江南”,谁叫咱们的乾隆大帝爱微服私访呢。他所访之处,基本也就被他吃了个遍。跟乾隆有关的美食故事也不胜枚举。像什么乾隆和鲫鱼汤啊,乾隆和松鼠桂鱼啊,乾隆和鱼头豆腐啊,一一列举出来恐怕要出本书了。


相传乾隆下江南,身着便服游西湖,来到龙井茶乡时,忽降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座泡茶。茶是新采的龙井,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香馥味醇。乾隆吃货性子一下就犯了,心里打着小算盘:这茶能带回去喝就好了,可是刚喝了人家的茶还要,这不合适啊!我要说我是皇上她肯定给,可是刚出来微服私访就暴露身份更不合适啊!于是他就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在便服内的龙袍里。



待雨过天晴,继续游山玩水,玩着玩着肚子饿了,就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忽然一拍大腿:哎!我这还有龙井茶叶呢。“来来来,小二,帮我泡个茶。”说着就撩起便服取茶。


小二一看:妈呀!这里面不是龙袍?接过茶赶紧进厨房面告诉掌勺的。掌勺的正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阵脚都乱了,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比平常更清香扑鼻,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乾隆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正是:乾隆无意露龙袍,厨师出错成佳肴。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正因为乾隆爱微服私访,造访过的店铺更是数不胜数,于是“乾隆下江南”几个大字几乎成了每家店铺必打的一个招牌了。



吃出学问,吃出文化


82年吃货经验,20个烹饪技巧,14个注意事项,326种南北菜肴饭点……才子袁枚来过,吃过,爱过,一生不羁放纵爱美食,最后留下了一本美食心经——《随园食单》。


苏轼虽然有边吃边写下菜谱的习惯,但比起这位《随园食单》的作者来,那可就差远了。



袁枚到随园之后,把它变成了“菜园”,树上有果,地下有蔬,鸡鸭养得格外肥壮,美酒酿得格外醇厚。园中食物,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则一应具备。


袁枚在随园搞起了农家乐,既满足了这个吃货的口腹之欲,也成为他经济的一大来源。


不会舞文弄墨的退休老干部不是好美食家。在吃这件事上,没有比袁枚更讲究的,吃一道菜,他讲究的是食物营养,食材搭配,味道合宜,总之,就是要色香味俱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家呀。


 

《随园食单》这本书不但详细描述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还介绍了种种烹饪技巧。从选材到品尝,美食的酝酿到诞生的各个环节在这本书中都有涉及,简直全面到不能再全面。


更重要的是,袁枚还把某菜什么做法,出自何家都写得清清楚楚。吃,吃出一门学问,吃成一种文化,袁枚可谓是第一人了,也难怪他活到八十几岁。



人间至味,是生活的真味


李渔是一位精于烹饪技艺和饮食之道的美食家。


他认为食物的美在于清新、自然、洁净,在于保有食物的纯鲜真味。


蔬食中,他认为以笋是第一等。李渔吃笋与众不同,只用白水稍微煮一煮,加点酱油,他认为这样才能尽笋之美。如果一定要和肉类同煮,煮熟之后,去掉肥肉,剩下笋,将煮笋的汤,加点酒和醋做成蘸汁,就是人间至味。



李渔喜欢吃蟹。每年螃蟹即将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存钱,用来买蟹,呼作"买命钱"。从螃蟹开始上市一直吃到没了踪迹,一天不落。他把九十两月,称作"蟹月",有一个丫环专门负责烹蟹,也改名为"蟹奴"。他专门作文一篇,详述螃蟹的鲜味制法,就连从缸内取蟹时的规矩,都说得一清二楚。



李渔吃鱼首先重在鲜,其次是肥。


鳜鱼、鲫鱼、鲤鱼以鲜取胜,鲥鱼、鳊鱼、鲢鱼以肥取胜,这几种鱼都是他常吃的。


李渔请客,其他菜可以烧好了等客人,唯独鱼,他要等客人到了再烹。因为鱼最鲜美的时候就是在初熟刚离锅的片刻。



他烹鱼,放水不多,只要能伴鱼就行,他说:水多一口,鱼味就淡一分。


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食比色更勾魂


读《》真可称得上是一件各取所需的事情,有人说,读《》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但是吃货们,还是看看里面琳琅满目的吃的好了。


所谓食色性也,《》里“食”比“色”写得更勾魂。



干蒸劈晒鸡、油炸烧骨、凤髓、烧脏肉酿肠儿、黄炒的银鱼、银苗豆芽菜、春不老炒冬笋、黄芽韭和海垫、馅饼、玫瑰饼、果馅椒盐金饼、丁皮饼、糖薄脆、白糖万寿糕、果馅寿字雪花糕、玫瑰元宵饼、香茶桂花饼、玫瑰八仙糕……


据说里面一共提到100多道菜,而且居然都有菜名。


能记住如此多菜名,可见兰陵笑笑生本人也是一个大吃货呐。



据说金圣叹身陷囹圄将被斩首,他看自己时日不多,便叫来狱卒说:你过来,我有要事相告。


狱卒一听,大师有要事相告?怎么着也是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吧?快快快!笔墨伺候!这金圣叹,趴在狱卒耳朵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作为文学大家的金圣叹,临死时念念不忘的竟是这样的“绝技”!




论吃货的修炼秘籍


会吃,懂吃,还把哪里有好吃的都能写进书里的,非梁实秋和汪曾祺莫数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左手一本《雅舍谈吃》,右手一本《人间滋味》,书架上再放一本《随园食单》,那么恭喜他,已经修炼到吃货的最高境界了。


《雅舍谈吃》分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吃东道西三部分。其中讲了烧鸭、酱菜、水晶虾饼、汤包、核桃酪拌鸭掌、鱼丸、腊肉等等,各种美食,不但吃家乡,还要吃四方,不但吃了,还要说出一些道道来,在下只有一个字:服!



不仅如此,梁实秋的太太季淑还是厨艺高手。上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教时,梁家常常摆家宴,菜全由梁太太掌勺。据说有一次,臧克家到的办公室去,看到梁先生的一张小纸条放在桌子上,上面写道:一多,下课后到我家吃水饺。到梁家后,发现岂止水饺。作为吃货,得爱人如此真是三生有幸!


 

而汪曾祺就不一样了,他是不但吃,研究吃,研究出文化来,还将吃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文学创作上去。比如在《苦瓜是瓜吗》中汪老追溯苦瓜的历史,探究人对苦瓜的喜恶,讲北京人怎么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还升华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只要有草木,只要看见可吃的,就算环境再不济,“吃货”汪老还是很开心的。被打去劳动改造的时候还乐呵呵地给土豆画秀象、帮葡萄记日记。





当代最会吃的“吃货

扯了半天,以上人物总归是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就来说说近的吧,蔡澜先生总知道吧?


金庸说蔡澜:“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


“香港四大才子”,中国的“食神”,《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而蔡澜说,他只是一个爱吃的人。


他说:


人生做的事,没有比吃的次数更多。刷牙洗脸,一天最多两次,吃总要三餐。和吃一比,更是少得可怜。


除非你对食物一点兴趣也没有,爱吃的人就算有五十年懂得欣赏,早上两个菜,中午五个,晚上十个。十七道乘三百六十五,再乘五十,是个天文数字。


也是,还记得上学时有个老师痛斥我们带早餐到课堂吃的行为,就这么说过,人忙忙碌碌,一大半都是为了吃,你们连吃都这么不讲究,还怎么叫过生活。


在蔡澜的笔下,既有豪华餐厅,也有路边小店;既有高大上的黑松露、鱼子酱,也有庶民裹腹肚的猪油拌饭。


无论哪一种,都有情有味,看得人口水直流。



他甚至列过一个“死前必吃清单”:


河豚

鲍鱼肠

潮州人做的炭烧响螺

香港本地的龙虾

豆芽

法国的白芦笋

南斯拉夫的农田中,用稻草煨烤了一整天的羊

果以榴莲称王,马来西亚的猫山王是王中之王

四川本地的麻婆豆腐

一碗猪油捞饭

潮州人的反沙芋

印度咖喱螃蟹

削法国黑松菌做奄姆烈


“至于完美的蛋,是将一个碟子抹上油,烧热,打一只蛋进去,烧至到熟为止,每一个人对什么叫熟的程度,要求皆不同,不是餐厅可以吃到,必须要自己做......”



太多了,列举都列举不完,感觉他到一处就奔着吃的去了,不过话说回来,没有吃过无数不好吃的菜是不知道哪些菜好吃的。突然有种复杂的心情,不过看了这个清单,相信各位也是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吧。


他说:”烧菜给别人吃,给自己吃,都是消除寂寞的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吃东西打发时间更好的了,而且饱腹的感觉,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感觉。人家说失恋的时候,最好拼命找东西吃,便没那么痛苦。我很少失恋,但遇烦恼事总有的,拼命吃东西,亲身经验,确实能忘记不愉快的感觉。



做一顿好菜,从一大早逛菜市场开始,看见那些新鲜蔬菜,像在向你招手,惹人欢笑,又见小贩们辛勤地做买卖,被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大。“

吃出文化,吃出人生哲理,才发现,蔡澜先生才是最高级,最会吃的吃货呀!


↓↓↓点击阅读原文,在中国,懂吃才有一流的人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