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珍贵的六一礼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致读者




书籍是孩子最重要的朋友。

一个儿童读者,将会是一个终身读者;而帮助一个孩子亲近书籍、爱上阅读,就是我们送给他的最珍贵的六一礼物




从“两百”到“两万”

陈 香

在中国的出版版图上,童书出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开始的不为人重视、市场低迷,到成为引领大众图书市场上行的主力军,仅仅用了10年。

从2002年到2012年,少儿图书的新书品种从1万种增长到4万种,在2012年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少儿出版第一大国;2017年,我国上报的少儿类图书选题61303种,占总量的26.1%,成为我国面向市场的出版品种中的最大品种。而1999年,少儿图书所占全国图书市场比重仅为8.60%。

改革开放之初,少儿出版家严文井先生说少儿出版的理想境界是要有“三个200”,即:全国有200来个少儿作家、200来个少儿编辑、每年出版200多种少儿读物,那还是严先生满怀激情、往高处说的数字。而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儿图书作者和编辑队伍已达2万多人,每年出版少儿读物、可供书目稳定在4万种。

那么,今天童书出版的黄金期是如何到来的呢?

读者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推行、市场机制的引入、童书品类的丰富与质量的提升,包括出版行业的共同努力,都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不断攀升是有基本盘面的,3.67亿少年儿童,一年200万到300万的新生儿,对应这样的市场份额是正常的。美国、英国的少儿图书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的占比,一个达到36%,一个是33%,所以,中国童书市场仍处上升期。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这一代父母对童书的购买能力明显增强。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现在,伴随着“学科阅读”的概念,大量的课外读物已经普遍走进了中小学,很多中小学还开设了阅读课程。

其次,少儿出版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出版联动协作模式,如占据少儿出版半壁江山的儿童文学,从评论、研讨,评奖、推优,到作家进校园,从阅读活动到儿童文学与课堂的对接,各种社会资源都在与儿童文学发生联动,让它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市场。同时,少儿图书的渠道原来以实体书店为主,如今网络、社群、商超、机场、玩具、邮发、校园等多种渠道并举,推动了童书市场的迅速成长。

当然,全国有551家出版社出版少儿图书,少儿出版成为“举国体制”。在一个以规模型、数量型为标志的初级增长阶段,市场共同参与、全体行业要素的投入,也是拉动童书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尽管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持续走高,但儿童文学占比始终稳定在40%左右,展现了巨量的扩容空间。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作家已然成长,创作梯队已经形成,在纯文学写作、类型化写作,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等领域全面收获。

近来,科普出版急剧升温,在少儿出版的11个细分类别中,占比约为16%,仅次于儿童文学和卡通(含漫画、绘本)。2015年以前,科普百科品牌中,引进版仍然占据主流;近两年来,原创科普选题量质齐升。如同儿童文学一样,科普是少年儿童阅读的刚性需求之一,是少儿出版永远的常青树。只是,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科普图书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更多探索,如侧重于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等,以实现科普图书的“螺旋式上升”。

儿童成长规律性的研究表明,早期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低幼板块正在升级,不少低幼读物已有科研支撑,启蒙益智、细分年龄段的特点凸显;多家出版社参与少儿人文读物出版,少儿人文题材领域大为拓展,选题大量涌现,形成规模,有望形成少儿出版的新细分领域;围绕影视、互联网和游戏的品牌形象,少儿出版人开发了多个图书品种,出版平台日益宽广,童书出版的“IP”时代来临。

从2014年开始,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组织各出版单位参加世界最大童书展——博洛尼亚书展,当年达成153项的版权输出;2015年达成420项版权输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当选为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这是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以来出现的首位中国评委;2016年,中国联合展团实现490项版权输出,作家曹文轩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是该奖设立以来的首位中国获奖作家;而今年,中国展团实现了700多项版权输出,。中国的少儿出版不断融入世界主流出版圈,并逐步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中国的童书出版来到了发展的新阶段,即从“出版大国”步入“出版强国”,这个阶段跨越的将不仅仅是两百到两万的量变,而是整个行业的出版理念和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的共同提升才能实现的质变。



少儿科普图书的“进化”

陆 杨

作为一个少儿科普作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要幸福了不知道多少倍。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没有普及,更没有互联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图书。而那时的少儿科普图书种类和数量都相当稀少,我孩童时代读过且留下最深印象的少儿科普图书唯有《十万个为什么》,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圣殿的大门,使我看到了奇迹诞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影响我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时代在发展,过去30多年是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迭代,现在的孩子们面对着一个更加“科幻”、更加复杂的世界,科普对他们来说也更为重要。虽然,如今我们在图书之外有了“百度百科”“知乎”“分答”等网络平台能解答疑惑,但网络上的大量科普知识也存在碎片化问题,少儿科普图书仍然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然,图书本身也在“进化”。

2016年被称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发展元年,一些出版社率先吃螃蟹,开发出了一批不错的VR与AR少儿科普图书,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海天出版社的“小牛顿魔法科普馆”系列。VR阅读又被称为“沉浸式阅读”:读者可以用手机下载APP,然后戴上一副丛书附赠的VR眼镜,便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蕨类植物丛生的侏罗纪时代,你会看到身边悠闲走过的蛇颈龙和三角龙,还能看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风神翼龙。同时,纸质书则以绘本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和它们生存的环境。扫描AR图书的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中看到3D动态的书中人物和动物,就好像阿拉丁摩擦神灯后,看到了从神灯中钻出的精灵巨人。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以外,很多出版社还积极寻求选题创意、设计版式、内容主题、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突破。

在人文科普方面,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丛书用精美的图画,绘制出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现实场景,使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青少年们感受到了田野春风的气息,让他们开始关注山川大地与食物本源。

《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改变了以往地理科普图书呆板叙述的方式,着眼于启发孩子的地理思维。“怎么辨认东西南北?”“拿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你能找到想去看的企鹅和河马吗?”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独特的解答,让孩子们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条式学习,更好地融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是一个吃力的精细活,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还需要了解儿童心理。部分科普作家虽然精通专业理论,却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讲述,写出来的少儿科普作品“不接地气”,生涩难懂;而许多儿童文学作家能够把故事讲好,却往往欠缺专业科学素养,也无法胜任。

在这方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院长的尝试令人眼前一亮,他创作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以生动有趣的理论讲述,简单易行的物理实验,拉近了物理学与青少年们的距离。果壳网推出的《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语言诙谐幽默,展示出千奇百怪的超酷“冷”知识,也使青少年掌握了很多野外生存的自救法则。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鱼大梦想”少儿科普丛书,将海洋科普知识与有趣的科幻故事融为一体,通过海洋生物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引出了一个个关于海洋的地理、文化和科技知识,成为国内少儿海洋科普领域的风向标。

此外,,《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植物不简单》《拥抱群星》《你一定没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等等,都是少儿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向全国的青少年讲述了太空、海洋、天文、动植物等多学科知识,将无数条少儿科普的支流汇聚成了包罗万象的海洋。

而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正荡起幻想的双桨,唱着科学的歌谣,徜徉在这片海上。




故事的魅力

夏丽柠 王筱莹

《给孩子的故事》是中信出版社“给孩子系列”的第八部,由著名作家王安忆编选了25篇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及散文。

在编选过程中,王安忆跳出了惯常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从不是专供给儿童的作品里挑选。如何定义作为读者的“儿童”,她的意见清清楚楚:下限应是认识汉字,对书面表达能够理解,上限“大概也不排除十七岁,将成年未成年,我们称之为‘少年’。这个成长阶段相当暧昧,不能全当成大人,但要当作孩子看,他们自己首先要反抗,觉得受轻视”。多大年龄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还得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关于选本,王安忆说,第一,她并未拘泥于孩子认知,因为大人也未必比他们精灵。但孩子们是“素人”,希望这些故事带给他们一颗澄明的心,至少要有一种天真,要能明辨是非; 第二,为什么是故事,而不是小说?如果按照之前的“给孩子”系列,从诗歌,散文,自然就该到小说了。但小说可能更关注于技巧和延展,而故事更接近于内核。每个人都有依在奶奶怀里,听故事的经历。围炉听书的夜晚,恍然如梦,当翻开《给孩子的故事》时,那些过去的事情仿佛又回来了。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书中篇目,都出自名家手笔:汪曾祺、史铁生、莫言、余华、毕飞宇、贾平凹、曹文轩……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的主题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某种教育或灌输,而是以一种平起平坐的视角,将社会、人性、欲望、友情等等冷静而又不失温情地展示给孩子。

从《黄油烙饼》中,我们能感受到饥荒年代的生活场景,也能从萧胜的内心世界感触到他与奶奶的深厚情感;《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从题目上看就令人好奇,故事却很暖心,他们爱着对方,不去辩解什么,矮丈夫在妻子离开后,那雨天撑伞空出的距离,依旧让我唏嘘;《小尾巴》讲述了“拖油瓶”珍珍给妈妈带来的苦恼,打乱农活,甚至使妈妈丢了工作,但她依然是妈妈的全部,面对孩子丢失,那种焦急中渗透出的母爱,让人记忆犹新;《小偷》以“我”的自白,剖开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令人意外的结局为故事带来一线温暖,昭示出友情的珍贵……每每翻开,篇篇都有闪光之处。

一个好的故事,必然有触动人心的源点,在这些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爱的纽带联系。它们为孩子打开了想象天地,更是孩子审视自我、塑造心灵的渠道之一;它们不仅仅是为孩子,也让我们这些成年读者享受到了最原初的阅读乐趣。在故事里,我们都想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让心灵与自然碰撞

王丽杰

梭罗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野外的泥土芬芳,清溪涓流,荒漠戈壁……都以原始而朴素的笔调诠释着自然的神奇,撞击着人的心灵,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自己是多么幸运,能处在伟大的大自然的怀抱。而露营,是走进自然最直接的途径。

《去野吧:美国经典儿童大自然探索百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手脑互动探险百科,为7—14岁年龄段的读者倾心打造,以轻松易懂的文字和幽默丰富的手绘插画,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户外、进入户外,培养生存力。书中不仅列出了户外探险必备工具,应该掌握的基本户外知识,还讲述许多户外技能和活动的由来,并且涉猎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等学科知识。

全书共9章,教孩子们规划路线、打包装备、搭建营地、观察天气等户外生存基本知识,还有各种美味食谱,好玩的项目、活动、实验,以及待在野外——甚至是自家后院——可以做的手工。孩子们将学会基本的露营技能,例如打绳结、看指南针、看云识天气等,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还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跟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趣味小知识,比如关于制作使用指南针后面,有这样的趣味知识:人类并不是唯一会利用磁性来导航的生物。不仅候鸟,连蝴蝶、鲸、细菌都会在一年中某个时候迁徙,它们没有地图和指南针,是怎么知道方向的呢?科学家认为这跟它们体内的指南针有关系,动物体内有颗粒非常小的磁性矿物质,在地球磁极的帮助下能够进行定位。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普知识,更能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和探索力,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本书引导孩子用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同时,极具操作性的户外考察,帮助孩子了解地球野性的一面,比如看到种子如何传播,一些生物怎样回收利用有机物,水如何流经植物,让孩子学到一些博物学家的记录技能和观察技能。另外,也让孩子学会从周围的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学会用想象力创造出奇妙的艺术品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丹佛邮报》曾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本有着丰富经验的探险家写的书,书里提到很多儿童求生技巧,对读者很有帮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遥远的荒野中,一定要把它带在身边。”

的确,本书的作者林恩·布鲁内尔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一位狂热的大自然探险家,她经常徒步登山旅行。这本书是她专门写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热爱冒险的孩子们的。不管是到野外还是就在家附近,都能让孩子们见识新事物、找到新的乐趣,感受与大自然相处的美妙。与此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乐观地生活。






从里到外的美好 

谈凤霞

文如其人。孙卫卫的儿童文学写作,向来追求简洁、内敛、朴实、淳厚。从我最初读他的儿童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起,就感觉到了渗透在其文章骨子里的真诚之脉,让人亲近、喜欢和尊敬。他的小说《一诺的家风》(希望出版社)又是一部诚恳之作,汩汩流淌着善良之心、正直之气、温暖之意与和谐之风。

当下专以家庭为题材的儿童小说似乎并不多,而以家风为主旨的更是凤毛麟角。家庭是儿童精神成长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凡名家贤士,均有良好的家风习染。比起那许多谆谆告诫、赫赫有名的“家训”,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榜样对孩子的引导尤为重要。孙卫卫对“家风”的关注,源于他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这一环境以“家”为圆心,同时还辐射到更广阔的外在环境,延及学校与社会。由此,这部小说的旨意也得到了扩展。

角色的命名往往包含作者对其性格特征的暗示,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学生唐一诺名字的含义即取自“千金一诺”。他跟家人从农村到城里,以其善良、纯朴、热情、勤奋、通达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喜爱。故事的开头,他想打一份小工,挣的钱用来交乒乓球特训班费用和贴补家用,可见其自立和懂事。随着故事的展开,唐一诺的家人纷纷出场,才知他的诸多美好品质都源于他的家庭教养。全家人都朴实厚道,彼此关爱,十分和睦。在大学做水电修理工的爸爸和曾经是小学老师、而今四处打工的妈妈,为人热心肠,做事讲原则。他们为了给领养的弃儿一言治病,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作者还不遗余力地追溯“家风”至一诺的祖父母。唐一诺就是在这样的温厚家风的吹拂中,茁壮成长为一棵身姿挺拔的小树苗。

作者在唐一诺的家风之外,还旁及他的同学蒋松风、周宇飞这两家的风气:前者是企业老板,纵然家产显赫也要让孩子学会俭朴和吃苦,懂得做人的道义;后者则揭示了官员之家的问题。此外,唐一诺在学校的遭遇还点出了一种清廉的校风:老师坚决退卡,以肃清当下盛行的家长给老师送礼的风气。这些都联系着时风和世风,拓宽了故事的表现层面。

题目《一诺的家风》明显地蕴含了社会教化的旨意,但作者并非直接以故事来图解主题。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写得很温婉,注重以鲜活、丰富的细节来传递动人心弦的力量。作者精心构思小说的情节和布局,在平实的生活场景间安排戏剧性的插曲,从而使得波澜迭起。

在创作了《男生熊小雄和女生蒙小萌》《班长上台》等多部别有情趣的儿童校园小说之后,孙卫卫这部家庭题材的新作,显现了他对于自身文学轨迹的超越。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