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的“青岛明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产品闻名国内外,。青岛农产品更是“才俊辈出”,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69西红柿、店埠胡萝卜、蟠桃大姜、佳沃蓝莓、莱西大花生、红岛蛤蜊、会场螃蟹等优质农产品正在中源源不断地发挥着富农兴业的带动效应。

即日起,《青岛日报》推出“叫响一个产品 带强一种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品牌农业的‘青岛明星’”特别报道,集中展现涉农各区市打造优质农产品,推动其形成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的做法、模式,挖掘讲述新时代青岛农产品新品牌成长壮大、老品牌焕发生机的生动故事。

2018年6月22日青岛日报5版截图



种子繁育、白菜种植、泡菜加工……

“胶白”产业链在拉长


“胶白一号”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纤维细、营养好,兼具抗病性,亩产突破10000公斤,年产值14.6亿元。

▲胶州农民正在收获经过品牌认证的“胶州大白菜”。(资料照片)

“城门高,板桥长,三里河边出菜王;寒霜降,小雪藏,系个红绳上汴梁。”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唱的就是曾经作为贡菜进京的胶州大白菜。千百年的时光淹没于静静流淌的胶州河水中无从寻觅,但胶州大白菜这个品牌却在一辈辈胶州人的努力下,赢得了食客的追捧、文人的吟颂和产业的发展。

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胶菜”,具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远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后传入日本、朝鲜被尊称为“唐菜”。史籍多有记载,文人多有吟颂。鲁迅先生就曾把系着红绳、倒挂在水果店里的胶州大白菜,写入了他《朝花夕拾》里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中。1949年,斯大林70大寿时,。

今年春节开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就把目光瞄准了胶州大白菜,摄制组专程赶赴胶州拍摄了民间小吃白菜卷。据了解,鲁菜菜系中也有50多个菜谱都含胶州大白菜。

“胶州虽然不靠大江大河,但是湾畔的小河还是比较多的,胶州种白菜的区域主要在三个流域:一是胶河流域,一是洋河流域,一是三里河流域,这三河就是胶州的西南乡,也是胶州大白菜的母亲河。”胶州大白菜研究所所长荆世新告诉记者,这三个区域的土质是松软沙壤,非常适合白菜生长,让白菜的根系非常发达,根扎得比较深,能达25厘米。汲取丰富的地下水,种出的白菜自然好吃。

“白菜迷”荆世新原是一名农校教师,结缘白菜是因为胶州大白菜曾经一度面临绝种的危险。上世纪90年代,胶州大白菜品种严重退化,一些品种因抗病能力差濒临绝产的境地,新品种培育问题又亟待解决。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荆世新决心要把胶州大白菜找回来。“我们收集了当地的一些资源,又和外地科研部门争取了一些种质资源,从1992年开始在试验农场里搞试验,进行杂交组合,最后经过3年的时间,我们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胶白一号’。”

“胶白一号”具有传统胶州大白菜的五个特点: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纤维细、营养好,更兼具了抗病性,产量还比原来高了30%。“当时亩产7500公斤左右,‘胶白一号’突破了10000公斤。”荆世新告诉记者,“胶白一号”很快得到了胶州农民的认可,在荆世新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更多的胶州大白菜新品种涌现出来。

新品种的出现,让胶州大白菜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可有段时间外地大白菜假冒“胶白”反而卖得贵、卖得快,这让胶州人意识到,研发出新品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抓好质量,抱团发展,打造胶州大白菜这个品牌。

2004年,胶州大白菜科研、开发、推广、销售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成立了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专门从事胶州大白菜的品牌打造和产业开发。为了种出高品质的白菜,他们有严格的规矩:正宗胶州大白菜必须产自协会认证的生产基地,而基地的所有环节,包括土壤、水、空气、肥料,到最后收获时的检测都受到严密的监控。

“即使是认证基地出产的白菜,若检测不合格,也是不允许使用商标的。”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张居波告诉记者,目前胶州一共有认证的大白菜基地34家,大约5600亩,这些基地的大白菜都是按照标准化规范生产的。“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唯一编码,如今的胶州大白菜,棵棵都有‘身份’。”张居波自豪地说:“胶州大白菜商标上有追溯系统,什么时间种的、浇了几遍水、怎么灭的虫、用了什么有机肥,扫一扫后都能查到。”

经过多年市场运作,胶州市大白菜协会认证的胶州大白菜价格维持在每箱两棵60元。“高价是以优良的品质做保证和支撑的。”张居波说,普通大白菜一亩地投入600元,而品牌大白菜的投入在每亩4000元以上。“‘胶州大白菜’牌子越响,我们为保护牌子就更舍得投入,投入大了质量就好,质量好了牌子更响,市场就越好。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胶州人在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创新打造出的“胶州大白菜”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白菜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胶州企业和团体纷纷投资建设种植基地、加工包装车间、冷藏库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专业批发市场,搭建起胶州大白菜产业发展的平台。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胶州大白菜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仅加工这一环,年加工能力超过千吨的企业有7家,其产品既有在亚洲占重要市场的泡菜,也有销往世界各地的大白菜汁、大白菜干等深加工产品。借助“胶州大白菜”这一金字招牌,“胶白”种子产业也享誉国内外。目前,全市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大白菜种子企业有5家,年生产、销售大白菜种子100万斤以上,占全国大白菜种子销售量的1/7。

胶州大白菜目前年产值达到14.6亿元,但它还有更大的目标,在去年底举行的胶州大白菜产销订货会上,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与顺丰、京东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这一地理标志品牌焕发新的活力。(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 岱)


比普通西红柿增收四成

“杠六九”致富“杠杠的”


▲“杠六九”西红柿从播种到采收近113天,亩产3000—4000公斤,单个果实重170克左右,风味品质极好,全区年总产量约为600万公斤,产值1200余万元。

▲昨日(21日),在城阳区法海禅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修剪护理-69西红柿。(邢志峰 摄)

“我们夏庄最有名的就是72—69西红柿,俗称‘杠六九’,是西红柿中的‘贵族’,目前中国最适宜生食的品种。”昨日,城阳区夏庄街道农办工作人员王宝全介绍,作为杠六九西红柿原产地,夏庄街道近4000亩农地,四分之一种植了“杠六九”,凭借这一品种好、营养价值高的“贵族”西红柿,助力区域居民增收致富。

“杠六九西红柿是原青岛市农科所培育的品种,1972年在夏庄种植,因为水质、气候等条件适宜,这里生产的西红柿品相和品质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由此成为杠六九西红柿主产区。”城阳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杠六九西红柿属有限生长类型,果实圆及扁圆,大红色,有青肩,单个果实重量170克左右,风味品质极好。从播种到采收近113天,果实中熟采摘合适,适宜保护地、春露地早熟栽培,亩产3000—4000公斤。

王宝全告诉记者,大约2000年以后,杠六九西红柿“身价”逐年提升,价格最高时,“论个卖,一个五块钱”。“身价”上涨,源于杠六九西红柿打响了品牌。当时,除了散户种植,夏庄杠六九西红柿合作社等十余个合作社和园区集中种植,并向市场推介,让“杠六九”走出了城阳,为青岛市和周边地区所熟识。尤其是杠六九西红柿获得了青岛市知名品牌农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后,市场更是供不应求。

此外,在夏庄,无论是合作社、园区还是个体种植户种植“杠六九”,都会有以青岛市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和城阳区农业局为主的专家队伍,对西红柿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相关部门按照农业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保证西红柿质量,这也是杠六九西红柿在夏庄生长46年并保持“旺兴”的原因。

“杠六九西红柿初在我们村区域种植时,我还在上学。毕业后,我白天上班,下班就在自家二分自留地里种杠六九西红柿。直到1999年,我开始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进行‘杠六九’等蔬菜的规模种植。”青岛郝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建鹏从个体种植到发展合作社,一路走来都和种植“杠六九”分不开。

“种植杠六九西红柿这么多年了,我从没在销路上担心过。”郝建鹏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杠六九”大约是2元钱一斤。随着市民认可,价格以翻番的速度每年上涨,“我记得2008年春节时,价格涨到26元一斤,但还是供不应求,我在家给西红柿装盒都来不及。”随着价格翻番,郝建鹏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杠六九西红柿的面积也逐年翻番,一直种到40亩。郝建鹏说,“杠六九”给他带来了好的收益,大约一个棚一季纯收入就能达到8—10万元。

在夏庄,杠六九西红柿种植户不用自己跑市场。合作社或园区都与超市、学校、企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直供需求方;即使是散户种植的,在田间地头就卖出去了。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植“杠六九”,比种植普通西红柿每户增收约40%。

杠六九西红柿46岁了。如何让本身就优质的“杠六九”再升级,“优中更优”,位于夏庄的青岛法海禅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尝试。“我们2015年开始种植杠六九西红柿,走的就是精品路线,每个‘杠六九’重量控制在大约140克,并严控质量。”在合作社种植基地法海寺观光园,负责人于爱菱告诉记者,园区每年种植两亩杠六九西红柿,在普通种植的基础上,通过施有机肥、浇深井水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我们园区的杠六九西红柿,每20天浇一次水,每次浇水的时候,伴随把豆饼撒到地里,这样长出来的‘杠六九’口感更好。”于爱菱说,园区每年收获的杠六九西红柿比同期的每公斤还要贵5元钱,即使这样,“不用进市场,朋友圈等渠道就抢光了”。园区还专门聘用了当地种植经验丰富的居民打理大棚,拿“固定工资”,每个工人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据悉,城阳区现有杠六九西红柿生产基地1900余亩,主要集中在夏庄、惜福镇等街道,以塑料大拱棚、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一般在年前进行播种育苗,来年三四月份开始采收。全区年总产量约为600万公斤,产值1200余万元。(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晋)


种植面积9.3万亩,年产值17.8亿元

小蓝莓渐成大产业


▲佳沃蓝莓西海岸新区蓝莓种植面积9.3万亩,可采摘面积7.8万亩,平均亩产345公斤,年产值17.8亿元。位于该区域的佳沃蓝莓青岛示范园,是全国最大的蓝莓鲜果加工厂,日处理鲜果能力60吨,品质“全程可追溯”。 

▲位于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的佳沃蓝莓青岛示范园基地暖棚生产区。(陆 波 摄)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到西海岸新区采摘蓝莓成为不少市民的休闲选择。而在种植有青岛本土蓝莓品牌——佳沃蓝莓的张家楼镇上,采摘园内更是人头攒动。小小蓝果,从几年前默默无闻,到如今走进千家万户,蓝莓品牌在西海岸新区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位于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的佳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蓝莓领域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水平最为领先的技术研究中心之一。截至目前,佳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引进、推广蓝莓新品种6个,推广技术成果10项;创新(集成)栽培、加工技术体系或标准(规范)15套;开发了深加工产品9个、发明专利30余项;累计培训500余名蓝莓技术人员。

“佳沃蓝莓组织培育中心,年培育苗木能力达2000万株,全国超过50%的蓝莓种苗出自于这里。2007至2017年共生产钵苗5700万株,销售苗木3000万株,带动约10万农民就业。”佳沃鑫荣懋集团副总裁姜惠铁表示。

早在2006年,受到青岛市扶持政策吸引,在西海岸新区积极推进下,佳沃鑫荣懋集团进驻张家楼镇,开始了蓝莓全产业链的运作之路。没有引进发展蓝莓产业前,镇上农民主要种植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粮食和油料作物。“要振兴农业,必须统筹规划,引入有前景有活力的产业。”张家楼镇党委书记王志俊表示。将方向瞄准蓝莓产业后,该镇引进了蓝莓龙头企业,发展至今,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6万亩,不仅带动了镇上农民增收,镇周边的藏南、宝山等乡镇也开始大力种植蓝莓。蓝莓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西海岸新区成为了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主产区。

走进佳沃蓝莓青岛示范园基地,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大棚种植模样。这个2013年建成、占地近千亩的示范园,已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蓝莓采摘观光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从新西兰引入六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果能力60吨,是全国最大的蓝莓鲜果加工厂;运输环节建立了中国最先进的水果冷链配送网络和中国最大的ERP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了农残检测室,全程确保水果健康、安全、无残留;销售环节上,佳沃鑫荣懋集团建立了40个水果分销中心,覆盖80多个城市,立足全国11大一线批发市场,直接服务5000家商超门店、10000家水果专卖店,每天分销2000吨高品质水果,为超过1000万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水果服务。一系列成功运作下,佳沃蓝莓率先在业内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树立了中国蓝莓行业标准。

“五年内,计划在全国建立六大标准冷链物流中心,涵盖分级温控保险存储、先进的水果熟醒处理、智能自动化分选与分包、高附加值鲜切加工、高效精确配送等五大功能。”姜惠铁说。

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蓝莓种植面积达9.3万亩,可采摘面积7.8万亩,平均亩产345公斤,总产量26910吨,年产值17.8亿元,全区约7万农民从事蓝莓产业。当地农民不仅可进行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得到租金或股金,还可进园区打工从而得到薪金,小小蓝莓直接带动农民年增收7亿元。

以佳沃蓝莓青岛示范园基地为例,得益于蓝莓产业,近万名农民实现了村头就业。“在基地打工每天收入100多元,整个采摘季期间就能收入1万多元,加上土地租赁费、季节性打工,每年收入超过2万元没问题。”在基地打工的刘成说。


版权声明: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来源:青岛日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