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介绍闽菜:汤鲜隽永,清淡宜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菜,起始于汉后期,由于中原汉民入闽,所以闽菜传入的汉文化为内涵。常有人将闽菜和粤菜混淆,两地虽然离的很近,都注重味鲜,讲究原汁原味,闽菜也曾被归为广义的粤菜,但是闽菜还是有独具特色的烹饪特点。


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开头便是:“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前十余年在北平,说起私家的厨子,我们总同声一致的赞成刘崧生先生和林宗孟先生家里的蔬菜的可口。当时宣武门外的忠信堂正在流行,而这忠信堂的主人,就系旧日刘家的厨子,曾经做过清室的御厨房的。”可见,民国时期,闽菜可谓誉满京都。


由于地理环境所决定,福建历史上分为下四府和上四府,福州、闽东、闽南沿江靠海,春冬温暖,夏秋炎热,烹饪的原料以海鲜、河鲜为主,有清、淡、鲜、脆的特点。闽西、闽北地处山区内地,春冬寒湿,夏秋闷热,烹饪原料以山珍、禽畜为主,有香、咸、浓、鲜之特点。




酒糟肉




丰腴爽润,咸甜适中



在福建客家人的厅堂中,全族上百人一起聚餐的风俗已被延续了成百上千年。聚餐的菜品并不是很精致,酒糟鱼、酒糟肉、酒糟兔、酒糟蛋、酒糟饼、酒糟田螺、酒糟牛扒,酒糟毛豆……糅合了酒糟香味的菜品,精心的烹制中每一步都传递着乡音乡情。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福建糟食联系的是血脉,是亲情,是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些糟食的美味都归功于红酒糟的发酵威力。而鲜红的酒糟,来自闽地的特产——红曲米酒。


福建农家酿制红酒时,会撒一层红曲再铺一层糯米,好让它们充分发酵。从米酒到红糟,红曲是灵魂,发酵、分解、酝酿,转化……一坛坛色泽微红、口感香糯的美酒被精心酿造出来。酒渣也不甘示弱,不久之后它将会被派上新的用途。


闽菜中的红糟正是米酒的酒渣,酒中的红曲霉等微生物在糟中仍然发挥作用,分解出的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等等让酒糟中充满各种氨基酸、葡萄糖以及多种维生素。这些不起眼的残渣,吸收了米酒的灵魂,化成另一种点化食物的精灵,难怪北宋初年的《清异录》会将红糟称做“酒骨”。


在中国,红色象征幸福、愉快与吉祥,是喜庆的宴席必不可少的装饰。福建红米糟不张扬,却能被细心的厨师挑选为尊贵食材使用,自有它的道理。


糟肉的诞生,得益于客家人对节气饮食的重视。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福建沙县的烙粑节。传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冬眠后醒来的毒虫开始张牙舞爪。没安好心的蛊毒鬼,会把毒性最强的毒虫干焙后磨成粉,偷偷放进孩子们爱吃的糕点里。大人们为了不让小孩子乱吃,便发明了又脆又甜的香粑……但是毒虫仍会消耗掉人们的元气,于是不久之后的夏至,沙县人就会准备上满满当当一桌菜肴,必有的一定是红糟肉,据说它会让消耗掉的元气重新加满。


其实,农历三四月份正值万物苏醒、季节更替,极易发生传染病,此时却又是下稻秧的最佳时间。夏至后天气日趋炎热,人很容易疲软、困乏、燥热,影响农活。经过试验,红糟中的红曲,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脂。所以,那一碗香喷喷的糟肉不光是对于元气的补偿,还暗合着科学的道理,同时,又预示了来年的喜庆祥和与丰收,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佳肴。


图文来自:《中华遗产》2013年02月




土笋冻




味美甘鲜,脆嫩爽滑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去福建旅游的朋友一定会在朋友圈晒的一款食物,就是土笋冻,大家都知道土笋冻的原材料是可口革囊星虫,虽然名有“可口”,但形似蚯蚓,生活在几乎消失殆尽的泥沙质滩涂之中,泉州地区俗称“土笋”,漳州地区俗称“泥笋”,莆田地区俗称“土蚯”,福州地区俗称“龙肠”,宁德地区俗称“土钉”……


传统制作土笋冻的方法,先将挖来的虫子磨洗去表面泥沙,再把内脏挤出来——从前是用脚踩的,现在改用石磨碾了。漂洗干净后使虫体变白,然后将虫(子的尸)体和水按照一定的配比放进锅里加水熬煮,加适量酱油,直到虫体内的胶质煮出来,连虫带汤倒进小碗里晾凉,就自然凝结成冻状了,色泽灰白,晶莹透明,状如琼脂,佐以香醋、甜辣酱或芥末、蒜蓉等调料,滑溜溜的冻,脆脆的虫体,看着怕,吃着香。


据说这“土笋”除了制成冻以外,还可以炒食、煮汤、熬粥,爱吃的小伙伴爱得不行不行的,但是地理君就@#¥*&%$@……




佛跳墙




清鲜淡雅,醇和隽永



传统佛跳墙的主料达二十余种,而且原料高档,有鲍鱼、刺参、干贝、蹄筋等,所用辅料也有十几种,制作时间需要几十小时之久,堪称闽菜之王。所以提起闽菜,必须得有佛跳墙啊,从来没吃过佛跳墙的地理君,为了给大家介绍闽菜,找遍大北京终于找到一家不那么贵的佛跳墙来试菜,虽然价格不那么贵,但是一小盅还是要一百块!(心疼得咬手帕……)


这种昂贵的菜,用的食材越好,味道就越好,虽然地理君尝试的不怎么贵,食材也不是顶级的,但是佛跳墙那种淡淡的酒的醇香、经过多道工序而成的浓汤的清香、各种食材融合荟萃的鲜香,到此刻还是萦绕在心头无法忘怀。


曾经,在国宴中,“极品佛跳墙”堪称头牌名菜,。,若按照传统做法,整坛上席,从礼仪、格调上来说都与国宴招侍不符,所以20世纪80年代中,将佛跳墙分成小坛上席,由此,现在很多酒楼制售的小坛佛跳墙,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荔枝肉




酥香细嫩,滑润酸甜


▲ 不像荔枝但很好吃的荔枝肉


荔枝肉是闽菜中一道极其古老传统的菜肴,源于五代末宋初,采用猪瘦肉制成,形似荔枝,色艳荔枝,味胜荔枝。


传统的荔枝肉做法是将精瘦肉内切成小块,再剞十字花刀,将红曲碾碎加少量水,再滤成红曲水,用湿淀粉抓匀,置碗中加盖片刻时间,入油锅中,炸成荔枝状沥起,再旺锅下少许油加葱煸香,用荔枝汁、酱油、糖、醋、番茄酱、香油调成汁倒入锅中炒沸后,投入炸熟的肉块翻炒即成。


闽菜中的“荔枝肉”其味与“十八娘红”(一种荔枝)的荔枝蘸上酱油或盐巴同吃,应是味道相似的,即烹出的菜肴中甜中微酸,酸而有咸,荔香盈腮,肉韵隽舌。


如此特别的荔枝肉,正是因为有这些特色,所以在烹制时有一定难度,比如用红曲调色,用荔枝肉榨汁后蜜渍保存,这些都没有几家酒楼能做到。现在已经很难吃到那么精致的荔枝肉了,大多都是加菠萝来提升酸甜味,所以经常会有人疑问,荔枝肉和菠萝咕噜肉、锅包肉,有什么区别……



▲ 资料中长很像荔枝的荔枝肉,看起来更好吃!




蚵仔煎




味香鲜美,蛋嫩粉滑



蚵仔,就是牡蛎(海蛎),最早在汉代杨孚《异物志》中称为“古贲”,福建沿海是牡蛎的主产区,生产的主要品种称“僧帽牡蛎”,这种牡蛎肉味鲜美,生长迅速,一年养殖便可收货。


过去福州地区娶媳妇三天后,新媳妇下厨做饭首道要做“豆腐蛎”,因为福州话中“豆腐”谐音“都有”,“蛎”谐音“弟”,上桌时家人问:“豆腐蛎多吗?”新媳妇自然回话:“豆腐蛎(都有,弟)很多。”寓“添男丁,多兴旺”之意。


蚵仔煎,又称海蛎煎、蚝子煎,用鲜海蛎沥干,搅拌之研细的番薯粉,再把鲜蒜叶或韭菜切成小段掺进去,加入适量的盐,搅拌成糊状,然后倒入油锅,边煎边两面翻,快熟时把搅拌好的鸭(鸡)蛋液均匀地洒在海蛎煎上,借蛋液的凝固翻煎成饼状,两面略黄时可起锅装盘,然后撒上香菜,吃的时候佐以蒜泥、沙茶酱、辣酱等。


在福建沿海一带都流行着海蛎煎,做法基本相似,略有区别的是搅拌海蛎的,有的用面粉,有的用薯粉,有的用米粉。




面线糊




鲜甜爽滑,丰富味美



线面,福州、莆田等地区称为“索面”,闽南称“面索”,一般要经过和面、揉面、松条、串面、拉面、晾晒等工序,做成后,每根线面粗细约0.7毫米,用1斤面粉,可制成6米长的线面近1000根,有煮时不糊,柔韧华润,嚼不黏齿,牵丝缕缕的特点,黄庭坚曾诗曰:“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


线面有很多做法,有用肉羹汤泡着吃的,干拌着吃,炒着吃,煮成面线糊……


个人觉得面线糊还是很惊艳的,一碗面线糊里有很多厨师的心思,除了细致而特别的线面,还有十几种辅料,做面线糊的汤也很有讲究,鱼干丝虾糠猪骨,一样也不能少。早起吃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一整天都会心花路放充满干劲!

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