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俺是水货儿,老地道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特别策划:东北好贺儿之二

俺是水货儿,老地道啦!


曹保明



蝲蛄,请叫伦家小龙虾


记得当年,长白山里著名的故事篓子(故事家)抚松县梁之(张栋材)还在世,每次在省会遇见他他都会对你自豪地吹嘘,到抚松去吧,俺给你弄好贺儿,保准你大开眼界。那一年我下乡真的去了抚松。好贺儿呢?我逗他。他笑笑,眯着一对不大但绝对有些狡黠的眼睛,顺手从屋角拎起一个带盖的猪腰子柳条筐说,跟俺走。我疑惑地跟着他出了院子,直奔县城东南。那儿有一条小河,名叫马鹿沟。在长白山里,是沟就有水,是岔就有河。只见他把筐扔在岸边,脱巴脱巴就跳进小河沟里泡起澡来,水面上只露出他有些秃顶的脑袋。我奇怪,你这不是骗人吗?好贺呢?


他其实早已看出了我的眼神儿。洗够了,他上岸拉过猪腰子柳条筐对我说,开始装好贺儿。只见他,重新跨进小河沟里,弯下腰去掀小河沟里的石头,每掀起一块石头,便从下边抓什么。只见那物黑色的背壳,如鸡蛋有大有小,很肥实饱满,头两侧有两个大夹子,一抓一挣扎,有时它们紧紧抓着江底的石头不肯松开,但是它们都没有梁之手疾眼快,不足一袋烟工夫,他已装了满满的一猪腰子筐。一路上,他告诉我,这是蝲蛄,又叫长白山小龙虾,它们生在长白山各条江河的水底石头缝里。蝲蛄的味道鲜极了,可蒸,可煮,可煎,可炸,但最奇妙的一种做法,叫蝲蛄豆腐。


将蝲蛄倒进缸里,再投放进一些盐粒儿,一会儿,缸上出现了一层白沫泡儿。蝲蛄遇盐水吐出了肚子里的泥土,接着,以大笊篱将它们从大缸里搭出来,倒进家中一个石磨的磨眼里,一按电钮,只听石磨嗡嗡地转动,转眼间磨槽子里淌出了飘着鲜气的粥状液体。当一口大锅的水已经翻开,将磨道里的渣液舀出,倒进锅上的包里,再轻轻摇晃包的木架,只见帆布包里漏出的汁水落入锅中,里面立刻浮起厚厚的一层粉红色的嫩肉。此刻要立即盛上一大碗,放上葱花,姜末,香菜末,蒜汁,再加上盐面,香油……那味道,简直鲜极了!


河蟹,稻田里的守望者



当原野上的稻子已高出水面并渐渐覆盖了茫茫的稻海时,农人们便把幼蟹崽儿送来了,那些幼崽儿,是那么的幼小,可爱,好玩,甚至它们的身体构造都是透明的,人们一把它们放入稻田地里,它们立刻聪明地钻进水中的稻子根里,它们潜藏起来了,这种潜伏,其实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它们不这样,就会被水里的大鱼、麻鸭、野鸭什么的当成鲜鲜的美味,因为它们太鲜了。但是它们潜伏起来,是为了自己在秋季更鲜。


从此,它们依靠水中稻根土给它们带来的无限美食快活地生活起来。


大自然的水底,其实是个无限奇妙的世界,原野稻田植物的根下,简直是一个活态的美食库。在那里,当春风驱走了早春的严寒,阳光均匀地照晒在水面上,稻子便迅速挺拔起来了。它的挺拔,其实是靠着水底蟹的帮忙,由于稻子越长,它的根部的须子越密。于是稻根须里藏满了各种水虫,而它们恰恰又是稻田蟹的美食。小稻田蟹一刻不停地在水中稻子的根须里钻来钻去,吃那些对它们来讲简直是再也香甜不过的美味了。这样一来,它们一下子成了稻子的好朋友,它们不但自己吃到了美味,越长越快,也等于给稻子松根疏土了。这是大自然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稻子在迅速疯长时,它们也在迅速疯胖,疯肥;当秋风落叶覆盖大地时,当严霜悄然降临大地时,当北风把原野吹得一片枯黄时,当地表以上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的季节,稻田地里的蟹儿们,已肥得游不动了。


游不动的季节,正是它们肚满籽黄的季节,与大自然一起,生命绚丽起来了。


在松嫩平原,在松辽平原,在三江平原,在白城平原,在乌苏里江湿地,在茫茫的东北北大荒,那一片片闪亮的水底,生命在唱着自己独特的歌,久远的歌啊。


赫哲人的大马哈鱼



秋风,挟带着大地早晚生出的严霜寒气,日夜吹刮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我国东北的抚远,草在一夜间就由绿变黄了,这时候,居住在这里的我国赫哲族渔猎的黄金鼎盛时期也开始了,于是渔民们要日夜起早贪晚地守在江边,捕头一拨水中的精灵鱼类大马哈鱼,称为抓季。赫哲族,是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古称那乃、黑斤,民间称鱼皮部落,主要居住在我国黑龙江省同江、抚远一带,他们与大马哈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秋天的早上,往往是寒风刺骨,到了晌午又是烈日暴晒,捕大马哈鱼的渔民极其艰辛,所以沿江的渔民忍不住唱道:有心要把江沿离/舍不得一碗干饭一碗鱼/有心要把江沿闯/受不住西北风开花浪/双手抓住老船帮/一声爹来一声娘。


大马哈鱼的制作十分讲究,把鲜鱼捕来后,要经过细心的泡制,使其形成多种鱼品,其中的方式方法,真是五花八门。


渔民们把捕来的鲜大马哈鱼经过细心处理,然后一层盐粒一层鱼地码在大缸里,再把大缸一封,留着冬季和早春没有肉时再吃。这种缸里腌制的大马哈鱼极其鲜美,无论是蒸,煎,烙,烤,都十分地香,是北方江河村落的一道美食。而另一种保留办法,就是晒。


在抚远的抓吉渔村,道边上的渔民家门前木杆上处处都晾晒着大马哈鱼,那粉红色的鲜嫩鱼肉里,散发着浓浓的海鱼的自然气息,空气中飘荡的都是鱼的鲜味儿,鱼肉的纷红,橘金色肉的色泽,与空中飞翔的蛾子翅膀的晶莹光泽,就像点点金属的光芒,在茫茫的北方抚远晴空里闪烁,大马哈鱼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正悄然地唱响在茫茫的北土,如涛涛江水,流淌在人们的心间,这时候,其实人人都会觉得,大马哈鱼已不单单是一条条回游至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水域的鱼啦,它是一个个令人无比难忘的久远的记忆。


这种经秋风吹和艳阳照晒形成的鱼干,又鲜,又嫩,吃时可烤,可蒸,可煎,以此就饭,下酒,是人们最好的菜肴。


摄影/ 袁志柱




曹保明  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全委、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居长春。已出版《中国东北行帮》等近百部作品,在日、韩、捷克、匈牙利等国家多有译本。





《航空画报》创刊于1993年,国内统一刊号:CN21-0089,是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航机媒体之一,由其全资子公司沈阳广天合传媒咨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是一份密集覆盖东北、辐射全球,公开发行的以人文旅行为主的高端航机读物


微信平台编辑:一瓢饮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