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曹妃甸 | 秋风起,蟹脚痒,金黄稻田里捉蟹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曾借居苏州四年,“秋风起,蟹脚痒”的时节,去阳澄湖吃一顿大闸蟹是每年的固定节目。回到天津的第一个秋天,没有了桂花香满城,看不见银杏叶渐黄,吃不着阳澄湖的蟹,心中有一丝的不适应。却不想,据天津一百公里的曹妃甸,以一种绚烂的方式,还给我一个别样的金秋。

汽车飞驰在曹妃甸空旷的道路上,两旁越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迎着风,慢慢起舞。当我还沉浸在空气中弥漫的稻米香味中时,朋友悄悄告诉我,最想带我看的,不是金色的稻田,而是稻田里黑色的秘密。

禁不起秘密的困扰,还没到最终目的地,便嚷嚷着下车。最终,车停在半道,而我们,走近稻田,一探究竟。金黄的稻田,乍一看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可是,低头细看,密密麻麻的小螃蟹正在稻子下面横行霸道,像是正开一场舞会。

这才知道,曹妃甸的30多万亩稻田里,全都饲养了稻田蟹。田里种水稻,螃蟹稻中绕,稻田养肥了螃蟹,螃蟹也将稻谷养得颗粒饱满。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方稻田里养的是蟹苗,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还很小,明年秋天,便能长成肥美的大螃蟹。

曹妃甸盛产稻米、果菜,被誉为“河北大米之乡”;同时,处在渤海湾优越的位置,海产品味极鲜美,淡水产品种类丰富;河蟹生长环境优越,肉质鲜美,被评为中华“美味蟹王”黄金产地。而当稻田遇上河蟹,曹妃甸的丰收,更不一般。

稻蟹混养的历史不过几十年,但稻田里养殖活物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老中国。中国栽培水稻7000余年,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勤劳智慧的祖先们早就发展了稻田养殖的方式。只不过最开始尝试的,是稻田养鱼。

陕西勉县出土的东汉中期墓葬中,发掘出一件完整的红陶水田模型,除了水田田埂、田面,进出水口外,田面还有陶制的荷花、浮萍、鳖、鱼等八件小模型。这说明东汉时期的中国已有了对稻田生态的朦胧认识,有了稻田养鱼的萌芽。三国时期的《魏武四时食制》中记载“陴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当时的四川已经开始稻田养鱼。晚唐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对稻田养鱼有明确记载;明万历年间《顺德县志》记载“圃中凿池养鱼,春则涸之插秧,大则数十亩。”

近两千历史的年稻田养鱼在如今依旧是田间常见的景象,近年,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更逐渐扩展为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然而,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大范围的稻蟹混养。

当稻田遇上螃蟹,当种植遇上养殖,和谐共生,演绎一场生态的佳话。稻田水源充足,水质稳定,温度适宜,有利于水生物的生长,稻株上的害虫是河蟹天然的饵料资源;稻秧均匀的布满田间,给河蟹提供了生长的依附物和栖息所。同时,河蟹可以疏松土壤,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排泄物还可以增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田的生产能力,最终实现蟹稻双丰收。

今秋,驱车前往曹妃甸,去稻田钓螃蟹也已经成为京津冀人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来到爱东农业的曹妃像稻田中,曹妃在金色的稻田中安然微笑,垂钓的人们坐在马扎上,正专心的掉着螃蟹。

经过黄金周的扫荡,稻田中的蟹已经基本被钓走,只有田边的河渠还剩下少许,不时能看见螃蟹上钩。专业的垂钓者、业余的游客,都加入到这场迟到的钓螃蟹大战中,把带饵的钓竿沉到沟渠中,一手拿钓竿一手拿网兜,当钓竿下沉,看到螃蟹的踪影,赶紧提竿并用网兜去水里抄咬着饵的螃蟹。虽然螃蟹不再成群结队,却更有一种上钩后的惊喜。

钓蟹、看蟹、吃蟹,只是因为螃蟹,便能让一整天收获满满。许是因为生长在稻田里,只食杂草和田内昆虫,稻田蟹的个头都不大,没有大闸蟹那么光鲜亮丽,但是肉质紧密,味道鲜美,别有一番滋味。

- END -

 作者 觉非行记


长按二维码即可快速关注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关于曹妃甸

曹妃甸区官方发布

曹妃甸发布

微信号:cfdfabu
网址:www.caofeidian.gov.cn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