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珍家的“车史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换新衣,戴新帽,提着礼品,大年初三,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德吉海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那海珍,要和老伴及女儿回老家给亲戚拜年。往年,一家人出门帽子、手套、围巾、棉袄……裹得严严实实。今年,不怕穿得单了,因为家里出行有了小轿车。

“我家最直接的生活变化可以从用的交通工具说起。”那海珍指着院落西北角一处车棚很形象地比喻说:“那是反映我们家生活变迁的一个‘车史馆’。”那海珍家的“车史馆”是一个简易的车库,记者看到,从车棚最深处到门口,依次整齐排放着若干年来那海珍家的出行工具: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以及小轿车。

德吉新村是天祝县生态移民搬迁的典型示范村,2014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有来自全县8个乡镇894户高深山区群众入住安家。那海珍是搬迁户中勇于“吃螃蟹”的人,最早报名,2014年11月就入住了。


“下山前,出行就靠自行车、摩托车。”点上一支烟,那海珍的思绪飘到了在山上的日子。“用这里方言说,就是以前住的老房子,安的是牛肋巴窗窗子。”那海珍说,山上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顶年久失修,经常漏水,一下雨家里锅碗瓢盆齐上阵,炕上也接着盆子。门前那条土路,坑坑洼洼、弯弯拐拐,冬天下了雪就赶快扫,不然雪化了,人就得在泥潭里走。吃水得从水井里打,冬天雪水都当宝贝。孩子上学在几公里外的学校,那海珍骑着自行车送了好几年,后来买了摩托车,虽然速度快了点,孩子还是高兴不起来,摩托车呼啸一过,车后尘土飞扬,爱美的丫头用头巾包裹着脸,不敢探出头来。



那时,那海珍常常看着地里半死不活的庄稼叹息: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2014年,针对部分生活在高深山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农牧民生存条件艰苦情况,天祝县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将生活在海拔2800米以上群众搬迁出来。其中,位于松山镇境内的南阳山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成为3万名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民生工程,那海珍成了分享红利的第一批人。


“想都不想就搬下来了。”那海珍说,移民点上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稳定搬迁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通过土地开发治理,盘活南阳山片土地资源,解决了搬迁群众安置用地;统筹利用县内水资源,启动实施南阳山片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问题;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在德吉新村建成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配齐水、电、金融、商铺等辅助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管理服务,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政府为大家做的这一切,他看在眼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他没有不搬的理由。



搬下山后,居住条件是改善了,可是那海珍却忽然无所适从了,原因是他不知道除了种地、放牧,自己还能干些什么、怎么干。


移民群众担心的问题,乡镇干部早就替他们想过了。2015年,镇上帮助那海珍通过争取扶贫贷款搭建了9座养殖暖棚。天祝县南阳山片移民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还动员他创办了德吉海养殖场,帮助他申请了“投母还羔”精准扶贫项目,与入住移民区的龙头企业天祝县三洋盛生物公司签订养殖发展协议,由三洋盛生物公司为他们的养殖场投放母羊,并提供配种、疫病防治等服务,三年后养殖场向三洋盛生物公司按比例返还羔羊。那海珍借了30只羊,第二年,30只羊繁殖成了84只,还回30只羊,他赚了54只。两年里,德吉海养殖场的规模已扩大到200多只羊,每年除去畜草饲料等费用,可以稳定收入两三万元。那海珍除了养羊,还搭建了日光温室,种些辣椒、西葫芦、蘑菇,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生活好了,那海珍又购置了一辆小轿车。


记者走进那海珍窗明几净、时尚洋气的二层小楼,那海珍正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欣赏着液晶电视里的综艺节目。他说,他感觉很知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