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毕业后国外两三年工作经验对国内的求职有多大帮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在国外工作2-3年的经验,对回国到底有没有帮助的问题,这牵涉到两个非常严肃的标准:

1. 你的行业经验是否具有可转移性?

2. 你是否打算更换行业/职位


我们对国内一些雇主做过一个调查,包括外企HR,国企HR和民企的HR,最后发现这个问题还是要分类来看:


对于计算机和工程类专业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经验是最具有转移性的,技能时效性较稳定。

毕竟无论是代码还是工程标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是在更换行业(Career Shift)这块,延展性并不高,举个身边一个例子: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高中毕业,加州S校四年本硕念完,之后在谷歌总部和中国区工作,现跳槽去某美资投行做VP,负责IT Support。你可以看到,这种Career Shift是有价值的,但局限性在于,你可能在谷歌这样一个工程师文化至上的地方,做一个相对来说Front Office的工作,而现在你去投行,需要去Back Office。

对于金融和商科类专业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经验转移性一般,技能时效性不稳定。


估计看到这里很多人要来拍我:你有什么资格!要贬低我的海外工作经验呢!我做的这么辛苦,难道回国一夜要回到解放前了吗?


这儿引用我们一个给客户的咨询报告里的一页PPT来解释这个问题:


如你所见,Path A, B, C, D基本上就是我们根据不同场景和预设条件为客户做出的一个基本预测,因客户信息无法披露,所以只能举几个例子来解释每一种Path:


Path A

小明美国某TOP 20大学毕业,在华尔街一家投行做了两年IBD Analyst,结束后跳入Buy-side,加入某顶级PE位于香港的Office,之前的经验和技能都派上了用场,进入Buy-side也可以帮助他接触更多的行业和人脉,这是风险最低,但接触面又是最广的一条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稳妥的。

Path B

小军美国某TOP 50大学毕业,在芝加哥的Big Four里的一家的Transfer Pricing岗位工作了4年,获得了晋升的机会,选择去了公司位于上海的Office,做Advisory,该选择风险很低,但因为仍然停留在原公司,所接触的面依然较为狭窄,可幸的是Advisory工作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Exposure。

Path C

小红毕业于英国某大学统计专业,毕业后在伦敦一家小公司打杂干了一年,因工签问题和上升通道有限,决定回国发展。回国后发现无对口其专业的公司,遂更换行业,加入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做起了留学顾问,之前的专业经验没有派上用场。

Path D

小娜毕业于新西兰一所名校的金融专业,但因气质优秀,毕业加入了TV New zealand成为了一名华语主持人,工作了几年之后,决定回国发展,多年在媒体圈的人脉让她成功转型,加入了一家外资银行,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金融业务,因业务能力优秀,被领导选拔参与组建该行的私人银行部门,成为了部门高级经理之一。

(注:这里没有将回国创业这一块纳入考量,但回国创业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人才发展趋势)


其实我们每天和客户打交道,讨论的最多的是就:毕业回国工作好还是留下来工作好,抛开工作签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来看,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客户是渴望回来发展的。


客户Y
美国TOP30名校金融+传媒本科在读,今年通过我们的培训和辅导后,拿到了LV中国区总部的实习Offer。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姑娘,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实习,还选择了Gap一个学期。我跟她讨论过毕业是否回来的问题,她说父母不想让她回来,上一辈人觉得中国太复杂,做生意也困难,让她留在美国发展,挣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有个安定的生活。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她说我一定要回来,我觉得还是中国机会更多一些,发展更有前景。


这是让我非常惊讶的答案,本以为像她这样跟真实的中国脱节很久,英语表达能力比中文表达能力强的,已经半香蕉化的白富美,可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还是留在美国发展,相反,她选择回来发展。我同时咨询了另一个类似背景的朋友。


好友J
美国两年高中+四年大学,现在某IVY学校念研究生二年级,暑假在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做Marketing的实习,在谈及这个回国与否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更有意思:“我在美国已经读了两年高中,再加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实在待不下去了,美国是个如此土的地方,我要回去!”我问及薪资差距的问题,她想了想,告诉我可以慢慢来,一开始求那么高的或者说找个Global Pay的也不现实。


我觉得这一代的海归,很多人没有上一代老留学生那么多包袱,换之更多的是抱负,思考的不是立马我能拿个年薪百万,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想,我的上升空间在哪里?我需要在什么时刻转型?我能不能在这每一步的成长里学到东西?

关于社交关系网络
我觉得这个话题主观性过强,简单来说:人际关系能力强的人,不管迁徙到哪里,失去的社交网络都可以很快重新筑起,归根结底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关于生活方式
我觉得国内真心潮爆了,90%我之前以为回国买不到的东西,上海基本都买到了。

  • 在美国你大部分美国同学可能都没有出过国,甚至连华盛顿都没去过,在上海,你随便问个年轻人,可能今年去过泰国马来西亚,明年准备去土耳其。


  • 在美国你出门基本无公共交通,自己不开车的话很多地方都抓瞎,而中国有可怕的高铁网络,像我第一次到高铁南京南站的时候都看傻了,15个站台,全美国都找不到这么大的火车站,噢,不对,人家连高铁都没有,。

  • 在美国用的Lyft和Uber的年轻人比例和中国用“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年轻人比例,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同理,美国年轻人的生活里也没有类似支付宝和微信钱包这两个东西。


-- END --

来源:古诺亚,嗷嗷嗷 (知乎)

UniCareer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引用或转载,需取得原作者授权。

你的努力和汗水值得被专业对待
最新鲜的的学员面经
最全面的H1B数据库
最专业的线上金融讲座
想了解更多,请联系微信客服:
unicareer_buddy
微信号:unicareer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