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丨植物巡护与物候监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看了这么多期绿协推送,植物和鸟兽的美图诸位大概看过不少,而这学期从来没有写过物候推送的我,决定在本学期物候推送的结尾为大家展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虽然它们不那么漂亮甚至有点让人不适,但这也是校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从园林部门几天一次的农药喷洒中幸存下来,并在人类的注视之外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运行。


    下面将要展示的内容略猎奇,有大量昆虫和蜘蛛图片,请感到不适者主动关闭,非常感谢。


昆虫纲


蜻蜓目



蟌科

长叶异痣蟌

Ischnura elegans


       其实就雌性和未成熟的雄性个体来说,长叶异痣蟌、褐斑异痣蟌基本上没有差别。上述鉴定是基于同时同地发生的雄性个体的合理推断。(其实有时候雄性的异痣蟌也不怎么能分辨不同种类的雌性,人类也不一定能分清楚,不然我们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是哪里来的?)


半翅目


跷蝽科

狭刺胁跷蝽(存疑)

Yemmalysus parallelus


       半翅目形态奇绝的种类有不少,跷蝽科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细长的身体、足和触角。尽管这种明显不同于其他蝽类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将其与其他蝽类分辨出来,但这同时使它微妙的有点像大蚊。然而大蚊并没有这么长的触角。

       植食性种类,常在灌木上吸食树液。


木虱科

桑木虱

Anomoneura mori

    

       桑树叶子后面的神秘白色线条既不是塑料也不是植物本身的分泌物,这些其实是桑木虱若虫分泌的蜡质,这是一种保护手段——虫蜡的味道令一部分捕食者望而却步(参考成语“味同嚼蜡”),此外,蜡质本身就是一种使得本体不容易发现的伪装。(然而整体上看反而更明显了)


蚜科

(存疑)

Panaphis juglandis

    

      其实学校里还有夹竹桃蚜,但是那个太常见了,我没拍。

      不是所有的蚜虫都有翅膀,孤雌生殖的个体大多无翅,而负责有性生殖的个体具有翅膀,这使得它们可以更快捷地实现迁徙和基因交流。



脉翅目



草蛉科

通草蛉

Chrysoperla sp.

    

      去年把它认成了意草蛉,肥肠抱歉。根据翅脉,它更有可能是通草蛉属的一员。大多数通草蛉都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例外。


      为数不多的几类访连翘花的昆虫之一,同时期的其他传粉昆虫基本不会光顾连翘,某些寄生蜂除外。草蛉科的幼虫颇有特色——它们会将垃圾背在背上,用来伪装自己,因此,古人称之为“负版”。


鞘翅目



瓢虫科

菱斑食植瓢虫

Epilachna insignis

    

      大型的植食性瓢虫,与其他常见植食性瓢虫一样,它的主要寄主是茄科和葫芦科植物。我从来没在茄科植物上见过这货,倒是经常在墙角砖缝里看到,这可能与勤奋的园艺部门有关。


      校园内常见的另一种植食性瓢虫是马铃薯瓢虫(或茄二十八星瓢虫),这种瓢虫黑斑更小且更密。


瓢虫科

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


       鞘翅斑型多变的肉食性瓢虫,胸部的M型黑斑是重要的鉴定特征。原产东亚,在北美洲是著名的入侵物种(甚至超过了七星瓢虫)。受到威胁时会喷射黄色的恶臭液体来自卫。在缝隙越冬,所以你可能在阳台窗户缝里找到十万甚至九万只异色瓢虫。由于绿化植物日常爆发蚜虫,异色瓢虫在城市里也不难谋生。


铁甲科(叶甲科铁甲亚科)

黑条龟甲

Cassida lineola

    

      体型非常小的龟甲,见于玉簪叶上。许多龟甲的鞘翅都有具金属光色的斑纹,但死后会迅速暗淡。我向来对作家所描述的“生命的灵性”嗤之以鼻,但我必须承认,即使单从形态上看,活着的和死去的生物有时会有相当明显而巨大的差异。(用人话说就是,标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拟步甲科

网目土甲

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曾用名:蒙古沙潜。土甲与沙潜(现在叫沙土甲)两个属是常见的土生拟步甲,曾经对部分地区的农业(包括但不限于西伯利亚土豆种植业)造成危害。本属一般比沙土甲属更长,也大多缺少明显的瘤点。


拟步甲科

沙潜(拟沙土甲)

Opatrum subaratum


      与前面描述过的网目土甲相比,本种更为粗短,鞘翅上的瘤点大而闪光,这与土甲属种类分布在凹槽内的细小刻点差异很大。此外,它还没有那么多毛。这货的分布非常广,如果不想亲自挖坑翻土,你可以在不少新近开发的工地上看到它们。


拟步甲科

黑胸伪叶甲

Lagria nigricollis

 

      貌似叶甲实则不是的模仿型选手。叶甲是普通的鞘翅目,前翅厚实,后翅能飞;但伪叶甲的后翅已经退化了,尽管你经常在树上看到它,但它实际上并不能飞行。


绢金龟科(绢金龟亚科)

阔胫玛绢金龟(存疑)

Maladera verticalis

    

      绢金龟是一类体型很小的金龟,目前被归到鳃金龟亚科里。有部分种类全身长有绢丝状短毛,因而得名。与其他鳃金龟一样,它们的幼虫栖息于土壤之中,以植物根茎为食,有时危害作物。


    本属多数种类形态接近,又被分类学和农学两边各自研究,所以搞出不少同物异名。农学那边更喜欢取一些通俗易懂的中文名,便于农民朋友记忆。


露尾甲科

露尾甲

Meligethes abditus

      

      因为触角形状,经常被新手误认为金龟总科的成员。体型小,喜欢十字花科植物,因此会在二月兰的花上大量出现。更喜欢吃花粉而不是花瓣。


     校园中存在的露尾甲不只有这一种,其他的种类数量都很稀少,而且难以鉴定。(甚至不容易拍到)


      农学上所称的“油菜露尾甲”可能是几个近缘种的统称,在不同的地区,危害油菜的露尾甲可能并非同一个种。


叩甲科

筛胸梳爪叩甲(存疑)

Melanotus cribricollis

    

      中国北方的优势种之一,形态多变。幼虫也是一类地下害虫。然而,如果你不追求产量,这些所谓的害虫并不能给你带来实质的损失。


      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但还没有真正死亡,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可能跟园林的农药有关。(不过“害虫”有什么救助的必要吗?)


肖叶甲科(肖叶甲亚科)

中华萝藦肖叶甲

Chrysochus chinensis

    

      有着美丽蓝色光泽的甲虫,在静园草坪一带可以看到。肖叶甲与其他叶甲的区别在于,肖叶甲的口不前伸,朝向下方。


    吃萝藦一类的有毒植物,所以自身可能也带毒。因此,这种鲜艳的体色更像是一种警戒色。萝摩叶甲死后并不褪色,而且在城市中可以很舒适地生存;因此,它也许是工艺品的好材料。



双翅目



摇蚊科

Chironomidae

  

      大型种类。关于摇蚊不咬人的详细讲解我就不重复了。常用的观赏鱼饲料“红虫”就是本科某种的幼虫,而不是某种蚯蚓。在自然条件下,摇蚊等双翅目幼虫是水生昆虫中营养级最低者,它们与浮游动物一起,成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可能与鼠兔在青藏高原的地位不相伯仲。


舞虻科

舞虻属

Empis sp.

 

      一类后足特化的舞虻,这种结构既有利于捕猎,又可以用来求偶。舞虻与其他食肉双翅目一样,具有轻便的结构和高超的飞行技巧。

 

      与王道征途的食虫虻不同,舞虻更轻更小。因此,它们无法搏杀大型昆虫,只能吃些叶蝉、木虱之类的小动物果腹,有时候甚至会去访花。


食蚜蝇科

红毛羽毛蚜蝇

Pararctophila oberthuri

    

      拟态熊蜂的食蚜蝇,常因无照驾驶而撞到墙上,昏死过去(也可能是因为农药)。食蚜蝇是最原始的蝇类之一,其原始的外形特征之一就是几乎不存在的鬃毛——想想普通苍蝇身上那些令人不快的黑色毛发吧。


食蚜蝇科

短腹管蚜蝇

Eristalis arbustorum

    

      管蚜蝇属包含了数个不易分辨的近缘种,在学校出现过的管蚜蝇可能有4种以上,这篇推送里写了春夏常见的两种管蚜蝇。另外两种多见于秋冬季节,略去不表。


      本种的特点有二:一是腹部比较短,二是腹部第二节(其实一般人会认为这是第一节)的黄斑较大且呈三角形。经常在阴雨天或黄昏时停落在叶片上休息,不爱乱飞,容易拍摄。

 

食蚜蝇科

灰带管蚜蝇

Eristalis cerealis



      如图所示,这一种管蚜蝇的腹部更长、黄斑形状不同,。虽然看起来与上一种很像,但是仔细分析照片的话还是可以看出差异来的。


      在观察昆虫时,口头描述一般不足以成为新记录的证据,主要原因就是,几乎没有人能够一眼分辨近缘种。所以,想要通过肉眼辨认监测蝴蝶的朋友们,虽然无权干涉,但我对此不抱希望。


沼蝇科

棕斑毛簇沼蝇

Coremacera halensis

    

      辨认特征有二:触角芒白色,翅膀密布黑斑。非常稀有的种类,我只见过两次。


     幼虫水生,肉食性,可以吃锥实螺等软体动物,某种程度上有控制寄生虫病的作用。成虫不一定会在水边出现。



鳞翅目



谷蛾科

Tineidae

 

      去年不认识的蛾子今年还是不认识,说不出话。小蛾类本来就已经很难分了,谷蛾科还没有像样的资料。不过这个科倒是有一个一眼能看出来的特征——它们的发型像当今米国的大统领川建国同志一样狂放不羁。(不过某些其他蛾子也有同款发型)


尺蛾科

埃尺蛾

Ectropis crepuscularia

 

      灰尺蛾亚科的普通成员,有着一张初中生一看就认为是桦尺蠖的大众脸。这个亚科很多成员都有这种拟态树皮的绝技。而这一种稍有不同,它的斑纹微妙的有点像城市中常见的纸屑垃圾,这可能是它在城市中仍然可以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也有可能与寄主植物有关)


尺蛾科

Macaria sp.(存疑)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一看尺蛾科幼虫的基本结构:除了胸部的三对足外,腹部只有末端还存有两对足。这种形态使得它们难以按照其他蛾类幼虫的姿势爬行,只能像拱桥一样一步一步“走动”,有点滑稽。


尺蛾科

桑褶翅尺蛾

Zamacra excavata

   

      这种尺蛾的成虫长相更为奇绝,但我没见过,可能是幼虫期都被农药喷死了。身体背面的凸起看似尖锐,实际上只是体壁的凹凸变化,并不能伤到人。这种结构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好吃。


祝蛾科

羽祝蛾

Nosphistica sp.

    

      白天活动的蛾类,其活动方式与某些蜂非常近似,应该是在模仿膜翅目昆虫。有趣的是,双翅目蜂虻科的某些种类也会模仿蜜蜂,但蜂虻与祝蛾的相似程度其实更高。然而这两者的互相模仿的意义不大,毕竟它们都没什么真本事。


粉蝶科

菜粉蝶

Pieris rapae 

    

       最常见的粉蝶,没有之一。但学校里应该还有一些东方菜粉蝶。二者的区别是,东方菜粉蝶后翅外缘有黑斑,菜粉蝶没有。


      早春出现,在各种花上吸食花蜜,看起来人畜无害但种菜的农民非常讨厌它。校园内仅有成虫,幼虫都被勤奋的园艺部门杀掉了。


灰蝶科

蓝灰蝶

Everes argiades

  

      校内常见的灰蝶之一,鉴定特征是后翅有细弱的尾须。身体细弱但飞行能力不差。在晴天的正午极其兴奋,不会停下来。


      而你几乎没办法鉴定一只不会停下来的灰蝶。但是,灰蝶也是蝴蝶,也要吃饭,而吃饭的时候,必须停下来。


灰蝶科

霓纱燕灰蝶

Rapala nissa

    

      曾经被专家鉴定成东亚燕灰蝶,后来这个种被归并了。


      不常见的蝴蝶,身体蛮结实的,还有强壮的尾须。灰蝶的尾须和臀角斑其实是在模仿自己的头部,让捕猎者攻击错误的位置,从而脱身。这种技巧可以应付螳螂之流,但是碰到喜欢一口闷的大型动物就可能会翻车。



膜翅目



长尾小蜂科

长尾小蜂

Torymus sp.

  

      属名存疑,也许是其他属,毕竟我也没怎么鉴定过小蜂总科。本科的部分种类甚至可以寄生在其他的小蜂体内,而小蜂又能寄生于鳞翅目等,这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寄生关系。有好事者曾经考证过,这种多重寄生可以叠七八层。(然而我把出处忘了,遗憾)


小蜂科

贝克角头小蜂(种名存疑)

Dirhinus bakeri

   

     学校至少还有三四种小蜂,但其他种类的照片都不清晰,此处略去不表。


     小蜂总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翅脉甚少,几乎没有,可以借此区分某些小型的姬蜂。顾名思义,角头小蜂就是头上长角的小蜂,如果你的照片足够清晰,这两个角非常明显。本属小蜂的寄主是双翅目的部分虻和蝇类,在学校出现也是非常合理。


姬蜂科

Cryptopimpla brevis

    

      种名根据检索表推断,可能有错误(甚至属也可能不对)。虽然长得漂亮,但它祸害起你家养的蝴蝶来可是毫不手软。“如果你不知道你养的那条毛虫会变成蝴蝶还是蛾子,你可以大胆地猜想——你其实是在养姬蜂”。


      与其他膜翅目昆虫一样,姬蜂的成虫也会访花,这就是图中花粉的来历。


蜜蜂科

日本芦蜂

Ceratina japonica

   

       种名存疑(《中国动物志》没有记录本种在华北地区的分布)。芦蜂是蜜蜂科内体型较小的种类。尽管如此,它与钻木筑巢的大型蜂类木蜂属(Carpenter Bee,Xylocopa)亲缘关系相当近,它们的筑巢方式也非常相似。多数种类独居,部分种类有亚社会性(Subsociality),即雌性群居,互助育儿。某些种类可以孤雌生殖。国内外多数种类的生物学研究都很缺乏。


蜜蜂科

黄胸木蜂

Xylocopa appendiculata

  

     华北最大的蜂之一,钻蛀木材以筑巢。这棵以及附近的紫荆上总共停了十几只木蜂,估计是把附近的木头柱子当成家了。实际上木蜂跟大多数其他蜂类区别都很大,不怎么容易认错,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朋友会把它认成熊蜂。这两个东西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熊蜂的毛比木蜂长得多。


蜜蜂科

朝鲜熊蜂

Bombus (Megabombus) koreanus

   

      只拍到了屁股,不过用来展示熊蜂与木蜂毛发长度的差异倒也足够了。


     熊蜂属与木蜂属除了形态的差异之外,在生活习性上也有所不同。熊蜂具有社会性,在地下集体筑巢。我在野外见过熊蜂巢穴的碎片,但是没有见过完整的巢穴。


      中国是熊蜂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由于同种熊蜂在不同地区的种群体色有所不同,所以不能通过毛色准确地鉴定熊蜂。外骨骼的形状可能是更稳定的鉴定特征。


切叶蜂科

北方切叶蜂(存疑)

Megachile manchurana

 

      切叶蜂科是蜜蜂总科的一科,不同切叶蜂的习性差异很大,切叶蜂属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本种的生活习性是较为典型的切叶蜂型——成虫用腹部的毛刷收集花粉,裁切蔷薇科植物的叶子来筑巢,月季花叶子上的圆形缺刻,就是切叶蜂的手笔。


蚁科

黑褐举腹蚁

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

    

       与学校中常见的其他蚂蚁不同,这种蚂蚁的腹部末端有螫针,可以伤到人。它不像子弹蚁那样让人欲仙欲死,也不像蜜蜂那样只能用一次,毒液的量虽然少,水平却不低,足以让人不舒服很长一阵子。


       举腹蚁的鉴定特征也很简单,它们的腹部呈饱满的水滴形,受到威胁时会上举。碰到这货,最好不要上去摸。



蛛形纲


蜱螨目



赤螨科

查赤螨

Chaletetonia sp.

    

      大型螨虫,外寄生在其他节肢动物身上,并不会让你的皮肤变差,也没有吸食人血的技术。


      虽然我并不觉得有谁会特意去分辨这类动物,但鉴定特征我还是稍微说一下吧——它前足的最后一节非常健壮,后足也很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了本属,其他赤螨大多红色或有长毛簇。



蜘蛛目



园蛛科

大腹园蛛

Araneus ventricosus

    

      最常见的园蛛之一,。可以长到很大,但在学校里一般只有1厘米长。(然而这已经超过学校里大部分蜘蛛了)


       看似危险,实际上毒性并不强,也不怎么能咬破人类的皮肤,本质上是一种长得不讨喜但无害的肥宅型选手。


园蛛科

新园蛛

Neoscona sp.

    

      与园蛛属相比,本属体型更小,一般躲藏在阴暗的缝隙中,伺机捕杀过往的飞虫。小体型与保护色使得它们极难被人发现。如果你看到一张不大的圆网,但网上并没有蜘蛛,那么附近多半会有一只胆小的新园蛛在暗中观察。


球蛛科

日本希蛛

Achaearanea japonica


      校园里常见的希蛛是温室希蛛,一般可以在墙角门缝处看到。日本希蛛算是温室希蛛的土豪金版本,主要区别在于颜色。球蛛科物种毒性差别很大,既有剧毒选手(比如著名的“黑寡妇”寇蛛属),也有希蛛这种不怎么有毒的摸鱼选手,甚至还有完全无毒的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球形的腹部。(然而某些其他蜘蛛的腹部也几乎是球形的,比如某些盖蛛)


平腹蛛科

俄小蚁蛛

Micaria rossica


      蚁蛛在跳蛛科内,而小蚁蛛并不如此。平腹蛛科在京津冀一带的多样性比较高,校园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但我见得很少,这可能与我的活动时间、地点有关。


      说实话,这个科没什么显著的特征,如果硬要说的话,眼式很独特,似乎是前排中间一对眼最大。


      这个真不是狼蛛。


蟹蛛科

平行绿蟹蛛

Oxytate parallela


      去年也见过,比这只大一些。大部分蟹蛛不借助蛛网捕猎,同跳蛛一样,它们更擅长伏击。发达的前两对足可以有效地帮助它们完成捕猎。然而,尽管这些蜘蛛并不织网,吐丝的能力却得到了保留。像蜘蛛侠一样,它们可以将自己的蛛丝抛射出去,固定在远处的树枝上,再来一次惊险刺激的蹦极。这种高空移动的技巧使得不善奔跑的蟹蛛拥有一流的逃跑能力。


蟹蛛科

鞍形花蟹蛛

Xysticus ephippiatus


       这只可能还未成年,成年的花蟹蛛更喜欢在草丛的中上层活动。除了生殖器,腿毛也是鉴定蟹蛛的重要依据。对于蟹蛛来说,腿毛可能是重要的感觉器官,也可能被用于捕猎,类似蜻蜓的胫节刺。


      遇到敌人时,会抬起发达的前两对足,用以威慑敌人,类似螃蟹,故名蟹蛛。(这招对小型肉食动物还是有点用的)


跳蛛科

跃蛛属

Sitticus sp.


      跳蛛科,本属的种类普遍体型小,斑纹复杂,拟态沙砾土块。图中这只跳蛛大概只有3mm长。小型的食肉动物显然无法捕食大型的猎物,因此,这类小跳蛛的主要食物可能是蚜虫、跳虫之类的小型节肢动物。


跳蛛科

白斑猎蛛(存疑)

Evarcha albaria


       也许是猫跳蛛或者亚蛛,不过我认为它最有可能是猎蛛。


       与其他跳蛛一样,从正面看也是大眼萌,但跳蛛看到镜头会本能地躲避,因此不容易在近距离拍到跳蛛正脸。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天赋异禀,天生跟蜘蛛亲近,蜘蛛见了他都不会溜,站着让他拍。(大雾)


逍遥蛛科

刺跗逍遥蛛

Philodromus spinitarsis

刺跗逍遥蛛 Philodromus spinitarsis


       逍遥蛛与蟹蛛的关系非常密切,你甚至可以 把大多数逍遥蛛属的物种看作没有麒麟臂的蟹蛛。本种在校园里非常常见,主要辨别特征是“身体扁平”。同属的其他物种基本上没有这种特征。



写在结尾


    

       正文已经又臭又长,我就不在结尾拖时间了。

       这篇推送其实并没有把校园里的昆虫和蜘蛛写全,只包括了物候观测过程中看到的虫。我还略去了一些过于常见和没有清晰图片的种类,因此,不要把这篇推送当作校园昆虫图鉴或者蜘蛛图鉴来用。这些虫的出现时间可以由照片的EXIF信息查到,因此,我并没有标注。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图文 排版丨刘大鸭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